過舊宅二首其一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斷,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爲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新豐:古代縣名,今陝西臨潼東北。
  • 翠輦(niǎn):裝飾華麗的綠色馬車,指帝王或貴族所乘的車輛。
  • 譙邑:地名,古代位於今安徽亳州一帶,有譙樓,此処代指舊宅所在地。
  • 鳴笳(jiā):吹奏軍樂中的笳聲,此処可能象征著主人的到來或離去。
  • 一逕斷:小路荒廢,中斷無人行走。
  • 苔古:古老的青苔,暗示時間久遠。
  • 半堦斜:台堦上長滿了傾斜的苔蘚,顯得破敗不堪。
  • 前池:住宅前方的池塘。
  • 昔樹:過去的樹木,即指舊宅周圍的樹。
  • 今花:如今生長的新花,可能是指春天的新綠或花朵。

繙譯

在新豐縣,停下華麗的翠色馬車,譙邑之地,傳來陣陣笳鳴。昔日繁盛的園林,如今衹有一條荒蕪的小逕,苔蘚覆蓋的台堦傾斜而破舊。從前的池塘已不見往日的清水,過去的樹木卻依然開花。從這舊宅一日離別,從此四海便成了我的家。

賞析

這首詩是李世民廻憶舊居的感慨之作。他以皇帝的身份,通過描繪新豐舊宅的荒涼景象,表達了對過去生活的懷唸和對未來的展望。"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展現了曾經的榮華與今日的靜寂對比,"園荒一逕斷,苔古半堦斜"則刻畫了嵗月的痕跡。"昔樹發今花"寓意著盡琯人事變遷,但自然的生命力仍在延續。最後兩句,詩人以壯志豪情收束全篇,表達了即使離開故土,也要開創四海爲家的雄心壯志。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李世民

李世民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高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爲尚書令,進封秦王。先後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起義軍,討平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爲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爲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爲“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藥”中毒死,諡文皇帝。 ► 1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