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二首 其二

· 汪琬
六書未講聲與形,但將俗筆臨黄庭。 自分胷中無一字,如何敢録良常銘。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書:古人分析漢字而歸納出的六種條例,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這裏指對漢字規範和字形結構等知識。
  • 俗筆:通俗流行的書寫筆法,這裏略帶不正規之意 。
  • 黃庭:即《黃庭經》,道教養生修仙專著,也是書法練習的經典範本 ,常被用於書法臨摹。
  • ****自分(fèn):自料,自認爲。
  • **良常銘:「良常」是地名,可能指茅山(古稱良常之山)。 「銘」是一種文體,鑄或刻在器物上記述事實、功德等的文字 。這裏「良常銘」可能是關於良常一地的碑銘之類 。

翻譯

我對六書裏漢字的聲音和形體尚未深入研究,只是用日常通俗的筆法臨摹《黃庭經》。我自己心裏清楚,腹中沒有多少學識、沒有多少文字儲備,又怎麼敢記錄關於良常的碑銘之類呢 。

賞析

這首詩展現出詩人汪琬謙遜的態度。開篇「六書未講聲與形,但將俗筆臨黃庭」,詩人直言自己對文字學以及書法規範方面沒有精湛造詣,只是普通地去臨摹經典字帖,先抑筆,自陳不足。而後兩句「自分胸中無一字,如何敢錄良常銘」,更把這種謙遜發揮到極致,覺得自己沒有足夠學識去記錄有關特定地方「良常」的碑銘,體現出詩人不貿然張揚、對知識和文字懷有敬畏之心。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汪琬謹慎、守禮、自思自省的文人品質,用詞質樸卻把內心的態度表達得真摯動人 。

汪琬

汪琬

汪琬,字苕文,又字鈍庵,學者稱鈍翁,又稱堯峯先生,長洲人。順治乙未進士,累官刑部郎中。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有《鈍翁前後類稿》。 ► 10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