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 其二
漢虜未和親,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
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
拼音
序
作爲隋朝的開國重臣,楊素具有突出的軍事才能,在與突厥的作戰中發揮了突出作用。這兩首五言古詩《出塞》就是他領兵出塞同突厥作戰生活的一種反映。楊素的這首詩作得到了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詩人的酬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河梁:橋樑。
- 窮涯:盡頭,邊際。
- 鞍(ān):馬背上放着的墊子。
- 歷覽:遍覽,逐一地看。
- 交河:古地名。
- 陰山:山脈名。
翻譯
漢朝與虜還沒有和親,心懷國家而不顧自身。在橋樑上握手分別,一直到遙遠的北海邊。靠着馬鞍獨自追懷古代,爲優秀的臣子而慷慨感嘆。遍覽衆多的舊遺蹟,風和日讓人心生愁苦。荒僻的邊塞空曠千里,孤獨的城池四周沒有鄰居。樹木因寒冷而特別容易顯得古老,草木枯萎總是沒有春天的氣息。交河的明月之夜,陰山的濃霧之晨。大雁向南飛入大漢內地,河流向西潺潺好似在悲咽大秦。長久地在風霜中奔波行役,河朔之地充滿艱辛。傍晚時分邊地之聲響起,徒然飛起胡騎的塵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地的蕭瑟景象與征戰的艱辛。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古代良臣的追思,以及在荒僻環境中的愁苦之情。詩中通過「窮涯北海濱」「荒塞空千里」等描繪展現出邊疆的遼闊與荒蕪,「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以自然之景襯托出邊地的淒涼。而「交河明月夜」「陰山苦霧辰」等句則營造出一種冷清孤寂的氛圍。「風霜久行役,河朔備艱辛」突出了戰士們長期服役的艱苦。最後「薄暮邊聲起,空飛胡騎塵」又讓人感受到戰爭的緊張與不安。整體意境雄渾蒼涼,反映了邊地生活的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