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還至杜生村阻雪王孟衍見示所和坡公鹽字韻詩次韻八首 其一

車中集霰尚亷纖,茅店俄驚朔氣嚴。 似兆豐年將比玉,如憂旅食故堆鹽。 林丘掩冉通孤寺,燈火青熒隔小簷。 却憶君家三泖上,竹巾芒屨看峰尖。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 **廉纖:細微,多形容小雨。
  • **:一會兒。
  • **朔氣:北方的寒氣。
  • **:預兆。
  • **掩冉:亦作「掩苒」,形容草木枝葉隨風搖動貌,這裏形容林丘在雪幕之中若隱若現的樣子 。
  • **青熒:光線微弱,這裏指燈火微弱。
  • **三泖:湖名,在今上海市松江、青浦、金山一帶。
  • **竹巾:竹笠, 一種竹製的帽子。
  • ****芒屨(jù)**:用芒草編織的鞋子。

翻譯

坐在車中,看到聚集起來的霰雪還十分細微,轉眼間到了茅店,卻突然被北方凜冽的寒氣所驚到。這紛紛揚揚的雪像是預兆着豐年而堪比美玉,卻又像是擔憂旅人在外飲食艱難,故意堆積得如同鹽粒一般。樹林山丘在雪幕中若隱若現,與那座孤寺相通相連;透過小小的屋檐,能看到那閃爍的微弱燈火。此時不禁回憶起在你家所在的三泖一帶,頭戴竹笠、腳穿芒鞋去欣賞山峯尖頂美景的時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南還途中遇雪的情景。開篇通過「集霰尚廉纖」與「朔氣嚴」的對比,生動展現了旅途天氣的變化,從雪剛開始的細微,到寒氣突然襲來的急劇轉變。「似兆豐年將比玉,如憂旅食故堆鹽」一句,巧妙地將雪比作美玉象徵豐年,又想象雪堆積如鹽像是在擔憂旅人的艱難,寄情於雪,增添了詩歌的情感深度。頷聯描繪的林丘與孤寺在雪中若隱若現的畫面,營造出一種清幽孤寂的氛圍;尾聯「卻憶君家三泖上,竹巾芒屨看峯尖」則從眼前的雪景聯想到與友人在三泖一帶遊玩賞景的愜意時光,將往昔的輕鬆愉快與當下旅途的艱難形成對比,更凸顯出此刻詩人在旅途中複雜的心境,既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有漂泊他鄉的淡淡愁緒。整首詩情景交融,詩句凝練且富有畫面感 。

黃淳耀

黃淳耀

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爲復社成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義,淳耀與侯峒曾被推爲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僧舍。門人私諡貞文。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