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渡(甲戌)

· 陳沆
驅車復驅車,來問蘭陽渡。 往者渡蘭陽,涉波若平路。 今來渡蘭陽,三日河上住。 沙隄立彷徨,彷徨白日暮。 大船呼不來,人飢馬亦怒。 河上一丈人,舉手揖馬前。 勸客且勿怒,少待會有船。 不聞去年秋,河北新用兵。 難民如窮鳥,各各逃其生。 不辨兵與賊,但聞殺人聲。 倉皇至河邊,紛紛繞河行。 朝呼蘭陽渡,暮呼蘭陽渡。 但見河流高,不見船來處。 難民相謂曰,各有父母子。 甯前赴河奔,毋後從賊死。 是時蘭陽令,騎馬巡縣城。 馬行忽躑躅,天地皆哭聲。 哭者呼渡船,渡船泊縱橫。 縣令惻然動,下符催渡船。 小船載五百,大船載一千。 頃刻順風起,河伯安其瀾。 紛紛登于岸,哭拜縣令前。 中丞在軍中,聞之大震怒。 倉卒千餘人,安保無錯誤。 不奉將軍符,縣令敢輕渡。 荷校徇軍中,國法情不恕。 從此蘭陽河,有船不得過。 九月至十月,死亡亦已多。 軍中令如山,縣官可奈何。 逆賊自殄滅,天兵不逡巡。 三月遂大捷,五等酬功勳。 天子謂縣令,枉法而救人。 使復宰故邑,撫此瘡痍民。 行旅聞令賢,徒步來蘭陽。 商賈聞令賢,擔負來蘭陽。 船少渡者多,願客行勿忙。 丈人言未已,大船來如駛。 上船謝丈人,布帆西南指。
拼音
陳沆

陳沆

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著名詩人、文學家,原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今湖北浠水縣)人,室名簡學齋,白石山館,被魏源稱爲「一代文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出身於下層官僚家庭。曾祖父陳嘉霽生前苦讀經書,屢試不得志,後抑鬱而死。祖父陳士珂,舉於鄉,終生未仕,做一個「傳道授業解惑」之人。其父陳光詔,字金門,清乾隆己亥(公元1779年)舉人,官授知縣。他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極好。陳沆於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舉,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任廣東省學政,典廣東鄉試(廣東省大主考),任會試同考官。次年,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爲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學宗宋儒,工詩。有《詩比興箋》、《近思錄補注》、《簡學齋詩存》、《白石山館遺稿》。 ► 3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