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雨 其一

不恨今日雨,卻恨前日晴。 無端放隙光,誘我餘杭行。 餘行有何趣,敗寺老和尚。 若使在西湖,亦得閑眺望。 出門無去處,袖手東西顧。 桑下見蚕娘,泥滓沾衣袴。 只是去臨安,已覺步步難。 何况徑山路,千盤與萬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餘杭:地名,今杭州餘杭區 。
  • 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
  • 放隙光:隙光意思是時光;「放」可理解爲出現、呈現出,這裏指前幾日露出了陽光。
  • 敗寺:破敗的寺廟。
  • 臨安:杭州的舊稱。
  • 徑山:位於今浙江餘杭境內 ,風景勝地。

翻譯

不埋怨今日下着雨,反而怨恨前幾日天氣晴朗。無緣無故地出現了陽光,引誘我到餘杭來遊玩。這次出行又有什麼樂趣呢,不過是破敗的寺廟和年老的和尚。要是我如今還在西湖,也能悠閒地四處眺望景色。走出房門卻不知道該往哪兒去,只能袖着手左右張望。在桑樹下看到養蠶的姑娘,她們的衣褲上沾滿了泥污。只是來趟臨安,就已經覺得每走一步都困難重重。更何況要前往徑山的路,那可是千迴百轉、盤旋蜿蜒啊。

賞析

這首詩以一種率真直白的口吻抒發詩人的出行感受。開篇「不恨今日雨,卻恨前日晴」,以獨特的情緒轉折,引發讀者好奇,點明出行是受前幾日晴天的「誘惑」。接着描述餘杭之行無趣,「敗寺老和尚」簡單幾筆便勾勒出平淡乏味之感。隨後對比假設在西湖應有的愜意,更顯此次出行的不如意。「出門無去處,袖手東西顧」生動描繪出詩人當時茫然無措的模樣。「桑下見蠶娘,泥滓沾衣褲」展現了旅途偶遇的景象,增添生活氣息。最後感慨連到臨安都困難,更不必說去徑山那艱難的路程,通過層層遞進,從旅途小事見出行之難與內心的失落,質樸的語言中蘊含着真摯情感 ,讓讀者能深切體會詩人此次出行的酸甜苦辣。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