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詞
【其一】
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
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其二】
殺盡雞豚喚劚畲,由來遞互作生涯。
莫言火種無多利,林樹明年似亂麻。
【其三】
谷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亂入雲。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
【其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
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其五】
畲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
從此商於爲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
拼音
注釋
畲(shē)田:燒荒墾種。
詞:歌詞,一作調。
斸(zhú);鋤一類的農具。這裏作動詞,掘土的意思。
孱顏:通“巉巖”,高峻險要的山岩。
索: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爲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以爲田數。”
豆萁:豆莖。這裏泛指豆類作物。
豚(tún):原指小豬,這裏泛指豬。
遞互:交替互助。
生涯:生活,活計。
“莫言”二句:作者自注:“種穀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獲濟。”
獵獵:形容擊鼓聲。
醺醺:酣醉的樣子。
斫(zhuó):砍伐。
“自種”二句:取《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之意。
堯舜:即唐堯和虞舜,古代聖明的君主。
力耕:努力耕種。
豈有偏:沒有偏心。
皆似我:都像我們一樣能夠互助。
熙熙(xīxī):和樂的樣子。
商於(wū):古地名。商於古道的陝西商洛商州、河南淅川縣內鄉一帶。戰國時,張儀說楚懷王絕齊親秦,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獻楚,即指此。
故事:過去的事。這句是說:商於地區畲田時“空有歌聲未有詞”的情況從此成爲過去。
舍人:作者自稱。《漢書·高帝紀》(唐)顏師古注:“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作者曾任右拾遺、直史館、左司諫知制誥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稱“舍人”。
序
《畲田詞》是宋代詩人王禹偁的組詩作品。這五首詩描寫了商州豐陽、上津二邑畲田耕作風俗,生動地記錄了山區刀耕火種的情景,讚揚了普通人民勤勞刻苦和團結互助的美德。全詩語言樸素淺近,清新流暢。
賞析
《畲田詞》爲詩人藉當地民歌的格清,融會了民歌通俗清新、悠揚生動的優點而創作的新歌詞。歌詞寫得比較通俗,這樣山民們易唱易懂。唐代流行於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的山歌《竹枝》,主要因劉禹錫創作的十一首《竹枝詞》新歌詞,從而立足文壇,經久不衰;而唐代流行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縣)一帶船伕唱的民歌,經元結在大曆二年(767年)創作的五首《欸乃曲》,從而顯名後世。王禹偁的《畲田詞》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組詩開頭“大家齊力劚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閒”,展觀了一幅歡樂而又熱情洋溢的墾畲圖:在那高山叢莽之中,勞動者在斫伐樹木,排山奮進,“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隨着山風吹來的獵獵鼓聲和亢亮的田歌,勞動者互相勉勵,齊心協力地勞動着。這幾句簡括而又着力地渲染出了改山造田的磅礴氣勢。“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二句,明白道出了勞動者美好的願望。詩人用民歌般樸實的詩句唱出了農民的心聲。
“北山種了種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勞動分先後、協力共同進行的特點。這一句的着眼點即在於強調勞動者的協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豈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種一家墾舍,四鄰相助的淳樸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種古老的風俗習慣。“殺盡雞豚喚斸畲,由來遞互作生涯”,只要誰家有事於畲田,四圍鄉親“雖數百里如期而至,鋤斧隨焉”。“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二句,借農夫之口,表達了在勞動中產生的自豪感。畲田廣種,不侷限於一山一地,若人間皆能如他們那樣,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時又雙關詩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農家,熟悉和關心農事,又時值宋初承五代戰亂之後,入亡流徙,土地拋荒,提倡開荒種地是地方親民之官的首要任務,爲此,詩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復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其意義是很大的。
這組詩,詩人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貼切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勞動者也樂意唱它:“畲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爲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成爲勞動者自己督課勉勵之詞。這樣的寫法與以旁觀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內容更真切。
《畲田詞》這組作品通俗易懂,很有些民歌風味。詩人從山民畲田這一原始形態的羣體耕作勞動中感覺到了自力更生、勞動自給、互助合作等人類社會的普遍精神,在詩中有意加以揭示提醒,具有鮮明的思想意義。這組詩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因此表現了農民的真實心聲。詩裏,無論是寫農民互相勉勵、奮力墾荒:“耳聽田歌手莫閒”,“斫上高山入亂雲”;農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滿青山”,“林樹明年亂似麻”;還是勞動的自豪感:“自種自收還自足”,“也應四海少荒田”。都顯得真切感人,顯示了詩人對農民墾荒種植的重視。
《畲田詞》吸取了當地民歌的格調,通俗清新,悠揚生動,藝術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組詩對承晚唐、五代而來的宋初浮靡詩風,起到了力矯時弊的作用。

王禹偁
宋濟州鉅野(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人,字元之。出身淸寒,世代務農。從小發憤求學,五歳能詩。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進士,授成武縣主簿,嘗於《吾志》詩抒志云:「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堯舜,學業根孔姬。」雍熙元年(西元九八四年),遷知長洲縣。端拱元年(西元九八八年)召入京應中書試,擢右拾遺、直史館,旋以《端拱箴》諫皇宮之奢。次年遷知制誥。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爲徐騎省辨誣,貶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五年(西元九九三年),再知制誥。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兼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兼通進銀臺封駁司,坐謗訕罷知滁州,未幾改揚州。宋眞宗卽位,上疎言加強邊防、減冗兵冗吏、嚴格選舉、沙汰僧尼、謹防小人得勢等五事。復知制誥。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預修《太祖實録》,以直筆犯諱,降知黄州(今湖北黃岡),故世稱「王黃州」。謫黃州時,以駢散相間之《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抒達觀曠逸之胸懷。咸平四年(西元一〇〇三年)移知蘄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爲人剛直,在官以敢言直諫稱,嘗誓言要「兼磨斷佞劍,擬樹直言旗」。王黃州爲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工詩文,詩風樸素,散文平易,多反映社會現實。主詩學杜少陵、白樂天,文學韓昌黎、柳子厚。歐陽文忠甚慕王黃州,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蘇東坡撰《王元之畫像贊並序》稱以「以雄風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有《小畜集》三十巻、《小畜外集》二十巻(今殘存巻六至巻十三等八巻)、《五代史闕文》。《宋史·巻二百九十三·王禹偁傳》。
► 6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