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漢瓦歌爲候官林 賦(戊寅)

西京無書家,但有急就凡將篇。 其後闕里闢,乃得五鳳二年甎。 滕公石室閉已久,文體倜詭乖自然。 芝英鶴頭書,歲逺俱沉堙。 孰能抉淵奥,冥索崔張先。 候官林侗媕蒼雅,袖中忽岀甘泉瓦。 長生未央字當中,逸態横生恣塗寫。 定州漢廟不足珍,銅雀香姜盡流亞。 吾聞甘泉本是祖龍之所遺,武帝因而恢拓之。 非無益壽延壽字,今已蕩盡蠲錙釐。 金銅仙人去渭水,椽桷自毁化作龍鱗而當知。 是瓦定有鬼神護,不然安得團圞如鏡,勿使纖毫虧。 伊誰擅此隸法古,毋乃史邈丞相斯,下至元封人物能爾爲。 侗也耽奇莫與並,手搨硬黃墨一挺。 裝池作冊索客題,重之不異焦山鼎。 吾生亦好金石文,南踰五嶺西三雲。 手披叢篁斬榛棘,殘碑斷碣搜秋墳,攜歸蓬屋少香芸。 壁魚散走飢鼠嚙,蟲涎粉蛀徒紛紛。 侗子侗子眞好事,殿闕遺墟靡不至。 短衣匹馬尋昭陵,陪葬諸臣表銜位,旁及降王一十四。 右先咄毖左什毖,殿以那順范頭利。 舊史缺漏新史刪,侗也爲之考其次。 試入儲藏蘭話堂,長物何論僉一笥。 君家嚴君政不苛,至今秦地猶謳歌。 年過八十尚健飯,丹砂不餌朱顔酡。 兼珍之養樂事多,長生瓦兆本爲此,請君一日三摩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甘泉:秦漢宮名。

急就:指《急就篇》。

凡將:指《凡將篇》。

闕里:孔子故里。

倜詭:奇特詭異。

芝英:一種書體。

鶴頭:一種書體。

沉堙:埋沒。

抉:挖掘。

淵奧:深奧之處。

媕(ān):不能決定。

蒼雅:指有關文字訓詁的典籍。

長生未央:詞語。

蠲(juān):免除。

錙釐(zī lí):比喻極微小的數量。

椽桷(chuán jué):椽子。

團圞(luán):團圓、團聚。

伊誰:何人。

隸法:隸書的筆法。

毋乃:莫非。

史邈:可能是一個人名。

丞相斯:指李斯,秦朝丞相。

元封:漢武帝年號。

耽奇:酷愛新奇事物。

硬黃:紙名。

裝池:裝裱。

蓬屋:簡陋的房屋。

榛棘:荊棘。

秋墳:秋天的墳墓。

香芸:香草名。

壁魚:書蟲。

齧(niè):咬。

涎:口水。

蹙(cù):皺。

殿闕:宮殿和城樓。

遺墟:廢墟。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咄毖(duō bì):可能是特定的名號或稱呼。

什毖(shí bì):可能是特定的名號或稱呼。

那順:可能是特定的名字。

範頭利:可能是特定的名字。

長物:多餘的東西。

笥(sì):盛衣物或飯食等的方形竹器。

秦地:指陝西地區。

謳歌:歌唱、頌揚。

健飯:食慾旺盛。

丹砂:一種礦物質。

朱顏酡(tuó):臉紅的樣子。

翻譯

在西京沒有著名的書法家,只有《急就篇》和《凡將篇》。其後孔子故里出現,纔得到五鳳二年的磚。滕公石室關閉很久了,裏面的文體奇特詭異不自然。芝英書、鶴頭書,時間久了都已埋沒。誰能挖掘深奧之處,追尋在崔瑗、張芝之前。候官林侗對於文字訓詁典籍不能決定,袖中忽然拿出甘泉瓦。長生未央的字在當中,瀟灑的姿態生動地肆意塗寫。定州的漢廟不算珍貴,銅雀臺的瓦和香姜都要次一等。我聽說甘泉本是秦始皇所遺留的,漢武帝進而擴展它。並不是沒有益壽、延壽這些字,現今已經蕩然無存沒有絲毫留下。金銅仙人離開渭水,椽子也自毀化作龍鱗理應知道。這瓦肯定有鬼神保護,不然怎麼能團圓如鏡,不使絲毫有損壞。是誰擅長這種隸書古法,莫非是史邈丞相李斯,下到元封時期的人物能夠做到這樣。林侗熱衷新奇沒有誰可與之相比,親手拓印在硬黃紙上拿着。裝裱成冊子求客人題字,看重它不亞於焦山鼎。我的一生也喜好金石文,往南越過五嶺往西到三雲。親手分開叢竹砍斷荊棘,在殘碑斷碣中搜尋秋天的墳墓,帶回來放在簡陋屋裏缺少香草。壁魚四處跑飢鼠咬,蟲的口水和粉蛀痕跡到處都是。林侗啊林侗真是喜好這事,宮殿廢墟沒有不到的地方。穿着短衣騎着馬尋找昭陵,陪葬的大臣表明官銜職位,旁邊還有十四個降王。右邊先是咄毖左邊又是什毖,殿名是以那順、範頭利這些。舊的史書有缺漏新的史書刪除了,林侗爲此考證它們的順序。試着進入儲藏蘭話堂,多餘的東西不論只有一竹筐。你家父親執政不嚴苛,至今在陝西地區還被人們頌揚。年齡過了八十還食慾旺盛,不用丹砂臉色也泛紅。有各種珍貴事物來養生樂趣很多,長生瓦出現或許就是因爲這個,請你一天摩挲三次。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候官林侗所擁有的甘泉瓦展開,描述了這塊瓦的獨特之處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詩中提到了西京的書法歷史、古代各種字體的埋沒等,強調了甘泉瓦的珍貴和稀有性。同時也描述了林侗對金石文物的熱愛以及他的探索精神。對甘泉宮的歷史背景以及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闡述,還提到林侗在金石文物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及他對歷史遺蹟的追尋。整首詩充滿了對古代文化和歷史遺蹟的敬仰與感慨,也體現了作者對金石之學的熱愛和對林侗行爲的讚賞。

朱彝尊

朱彝尊

朱彝(yí)尊,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爲“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爲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汪森增補)。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 ► 23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