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

吾告時世人,修道宜殷勤。 恩亦不虛生,神明必報人。 昔有劉仲伯,精誠於道門。 勤惡使從善,歲會集羣賢。 香火日夜勤,亦能感倉天。 命盡應當死,衆神與表天。 三魂飛楊澌,七魄入死星。 右神削死藉,左神著生名。 伺命來極濟,左相踏地瞋。 普告二十獄,拔出仲伯身。 三魂還複流,七魄還入身。 血脈還運轉,百節方更堅。 面目更端嚴,肉骨更鮮明。 死臣三七日,寢屍還更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精誠:真誠而堅定。
  • 歲會:每年定期聚會。
  • 香火:指祭祀時點燃的香和蠟燭,這裏象徵虔誠的宗教活動。
  • 倉天:指天,古代認爲天是萬物之倉。
  • 伺命:指掌管生死的神。
  • (chēn):怒目而視。
  • 二十獄:指地獄中的各種懲罰場所。
  • 百節:指身體的各個關節。
  • 端嚴:端正莊嚴。
  • 肉骨:指身體。
  • 死臣:指已死的人。
  • 寢屍:指躺在棺材中的屍體。

翻譯

我告訴世人,修道應該勤奮不懈。恩惠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神明必定會回報那些虔誠的人。從前有個叫劉仲伯的人,他對道教非常真誠而堅定。他努力使惡人改邪歸正,每年都會召集許多賢人聚會。他日夜不停地進行宗教活動,也能感動上天。雖然他的生命已盡,應該死去,但衆神爲他向天求情。他的三魂飛散,七魄進入死亡之星。右邊的神削去了他的死籍,左邊的神爲他寫上了生名。掌管生死的神來幫助他,左邊的神憤怒地踏地。他向二十個地獄宣告,要救出劉仲伯。他的三魂又回來了,七魄也回到了他的身體。他的血脈重新流動,身體的各個關節變得更加堅固。他的面貌更加端正莊嚴,身體更加鮮明。已死的人在三七二十一天後,躺在棺材中的屍體又活了過來。

賞析

這首詩通過講述劉仲伯的故事,強調了修道的重要性和虔誠的力量。詩中描繪了劉仲伯的精誠和勤奮,以及他如何感動神明,最終得到重生。這反映了古代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和對死後重生的嚮往。同時,詩中也展現了古代道教的一些信仰和儀式,如香火、神明、生死籍等,爲我們瞭解古代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無名氏

隋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67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