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賈大夫誶範叔 · 第一折

〔油葫蘆〕自古書生多命薄,端的可便成事的少,你看幾人平步躡雲霄。便讀得十年書也只受的十年暴,便曉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飽。至如俺學到老,越着俺窮到老。想詩書不是防身寶,剗地着俺白屋教兒曹。 〔天下樂〕他每隻是些趓避當差影身草。自古來文章,可便將人都誤了。勸今人休將前輩學。學卞莊斬虎的入虎穴,學呂望釣魚的近池沼,學太康放鷹鶻拿燕雀。 〔那吒令〕我論着那斬虎的,則不如去斬蛟;釣魚的,則不如去釣鰲;放鷹的,則不如去放鵰。調大謊往上趲,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祿重官高。 〔鵲踏枝〕但有些個好穿着、好靴腳,出來的苫眼鋪眉,一個個納胯那腰,說謊的今時可便使着。天那則俺這誠實的管老死蓬蒿。 〔寄生草〕本待要尋知契、謁故交,見十家九家門關了。起三陣五陣檐風哨,有千片萬片梨花落。但得個一頃半頃洛陽田,誰待想七月八月長安道。
拼音

賞析

此劇簡名《誶範叔》,又名《誶范雎》,因爲“叔”是字,“雎”是名。“誶”者,“責罵”也。范雎本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親信,須賈出使齊國還特地薦舉他爲副使,爲什麼要責罵他呢?劇本交代,他們到齊國以後,齊國大夫騶衍鑑於範才能超羣,對他作特別的款待,而把正使須賈冷落在一邊。須賈因而猜疑,認爲他背魏通齊。回國後,又向丞相魏齊告密。須賈責罵范雎不義;在魏齊的命令下,竟叫他吃草,並施以重刑,直至把他打死。可是,范雎並未真死,在被丟入糞坑中後又甦醒過來,被須賈家的院公救起、放走。此後,劇本就記述範改名張祿,逃至秦國,官至丞相。須賈爲魏使至秦慶賀。範喬裝成貧士,須賈見之甚憐,贈以“綈袍”(粗絲織品面料袍)。範在來慶賀的各國使臣面前,雖亦責罵須賈,命須賈吃草,但念他尚有贈綈袍的故人情義,遂寬恕了他,讓他返回魏國。 這裏選錄的五支曲文,都是范雎在齊國時騶衍宴請他時唱的,內容是對他的懷才不遇進行埋怨。有三個層次。〔油葫蘆〕屬第一層,主要述說書生命薄。第二句“端的可便成事的少”,“端的”作“確實”解;“可便”是襯詞,無實義。他認爲書生成大事、平步青雲者沒有幾人,攻讀十年就是糟蹋十年,懂事理不能解決溫飽。中間兩句“至如俺學到老,越着俺窮到老”。從字面上看,似乎范雎已經到了老年。其實並不如此。範與須賈出使齊國時的年齡,儘管已經無從知道,但無論如何尚不至於到老耄之期。而且,當時他已由門客擢升爲國家副使,說他窮也不是事實。這兩句話是對現實的一種怨言,透露出范雎懷才不遇的感慨。最末兩句是說,詩書無用,不能防身,只好平白地將茅屋傳給他的後代了。 第二層包括〔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三支曲文,內容是論述不可向前人學習。〔天下樂〕中的“勸今人休將前輩學”可當作這三支曲文的中心句。三支曲文之間層層遞進,聯繫十分緊密。〔天下樂〕首句中的“趓”,這裏是“躲”的假借,全句意思是:他們只是躲避當差的“影身草”式的人物。如果說這句對這種人寫得還比較抽象,那末,〔那吒令〕中的“調大謊往上趲,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勾祿重官高”,就寫得具體,〔鵲踏枝〕中的“但有些個好穿着、好靴腳,出來的苫眼鋪眉,一個個納胯那腰,說謊的今時可便使着”,就寫得很形象了。“苫眼鋪眉”(對眉眼喬裝打扮)、“納胯那腰”(“那”,借作“挪”。走路扭捏作態),都是對“隱身草”式的人物鮮明、生動的描繪。“使着”,這裏是“發作”、“擺威風”的意思。這種人物在世上作威作福、耀武揚威,使范雎想起自古以來文章誤人(〔天下樂〕二、三句)。因此,勸今人不要學前輩。如果要向前輩學習,包括學習卞莊子、呂望、太康那樣的著名人物,最多也不過是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而已。這是對〔天下樂〕最後三句抽象、籠統的解釋。卞莊子是魯國大夫,相傳他曾一次捉獲二虎,齊國懼怕他,因而不敢伐魯。呂望是西周的開國功臣,相傳他隱居時垂釣於渭水。太康是夏代國王,善於遊獵。緊接着,〔那吒令〕開頭三句,又對學習卞莊子、呂望、太康事進行重複和發揮,“不如去”“斬蛟”、“釣鰲”、“放鵰”云云,就是用具體例子作出“不學前人學什麼”問題的回答。最後,他又聯繫到自己。〔鵲踏枝〕末句:“天那則俺這誠實的管老死蓬蒿。”先“天哪”慨嘆一聲,說我這樣誠實學習前輩的人,保管像蓬蒿一樣老死在荒郊野地。 最後一層是〔寄生草〕,述說自己的打算。曲文說,他爲自己的出路,多次尋找親朋好友,但都被拒之門外。(“本待要尋故契、謁故交,見十家九家門關了。”)受盡了陣陣檐口尖風、揚揚漂泊大雪之苦。(“起三陣五陣檐風哨,有千片萬片梨花落。”)看來只有躬耕南畝,哪能還想留戀仕途。(“但得個一頃半頃洛陽田,誰待想七月八月長安道。”) 《誶範叔》是根據《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創作的。在重大關目要節方面,可以說兩者都基本相同。然而,這裏選錄的五支曲文的內容,即范雎埋怨自己懷才不遇,在《范雎蔡澤列傳》裏卻看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看來它是作者高文秀爲范雎增添的新思想。高文秀爲什麼要這樣做?與其說爲了通過范雎的懷才不遇,揭露范雎所處的那個戰國時代的社會黑暗,不如說是借古說今,矛頭移向高文秀生活的元代。盡人皆知,封建社會的各個朝代都曾有歧視知識分子的現象,而以元代最爲典型,所謂“八娼、九儒、十丐”,即知識分子的地位與娼妓、乞丐視爲同類,正是說的這一事實。而高文秀,這個藝術才能可與關漢卿比肩的劇作家,又經歷過“不得登科”的遭遇,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的壘塊,通過范雎其人發泄自己的牢騷、埋怨,也是自然的。 我們以上這樣分析,實際上已經把這五支曲文從雜劇劇本中分離出來獨立成篇。而這樣做,除思想性外,藝術上的成就也就更爲顯著。首先,它們藝術地對元代知識分子的命運作了真實的描繪。就是像前文列舉的“至如俺學到老,越着俺窮到老”那樣的句子,如果撇開具體人物,而指整體知識分子,那就十分真實,當屬言簡意賅、明白曉暢的經典名句。其次,這五支曲文雖然分屬五個不同的曲牌,卻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環繞埋怨懷才不遇這個主題,以〔油葫蘆〕“書生命薄”作開端,〔天下樂〕、〔那吒令〕、〔鵲踏枝〕“休將前輩學”當主幹,〔寄生草〕“但得個……洛陽田”、“誰待想……長安道”結尾,起承轉合,層次分明,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佳篇結構。再次,語言方面的特色是自然、乾淨。所謂“自然”,就是這些按照曲牌填的曲文,雖然每句字數有一定限制,每句韻律要求嚴格,但寫來猶如人們說話,隨口而出,十分自然。這不是個別句子如此,也不是大部分句子如此,而是全部曲文都是如此。所謂“乾淨”,就是這五支曲文,沒有可有可無的句子,也沒有可有可無的詞語。這很可貴。因爲有些元雜劇的曲文,說它自然還是可以的,要說乾淨就不能了,時有拖沓、累贅之弊。 最後,再作點補充。這五支曲文畢竟是《誶範叔》的組成部分,需要談幾句劇本本身。由於劇本前後情節對比強烈,富有戲劇性,人們一直喜愛它。與此劇相同題材的明代傳奇《綈袍記》和近代川劇《贈綈袍》的流傳,也說明這個雜劇劇本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suì):責罵。
  • 端的:真的。
  • (niè):登上。
  • (chǎn)地:無端地,平白地。
  • (duǒ):同「躲」。
  • (zǎn):催促。
  • (shān)眼鋪眉:裝模作樣。
  • 納胯那腰:彎腰。

翻譯

〔油葫蘆〕自古以來書生大多命運不好,真的是能成就事業的少,你看幾人能平步登上雲霄。即使讀了十年書也只遭受十年苦,即使明白十分事也抵不上能飽餐十分。至於像我學到老,卻越來越窮到老。想那詩書並不是能保護自身的寶貝,平白地讓我在這貧寒之屋教育兒輩。 〔天下樂〕他們都只是些躲避當差的沒有用的人。自古以來的文章,卻可將人都耽誤了。勸現今的人不要學習前輩。學卞莊去斬虎而深入虎穴,學呂望釣魚而靠近池沼,學太康放鷹抓燕雀。 〔那吒令〕我說那斬虎的,不如去斬蛟;釣魚的,不如去釣鰲;放鷹的,則不如去放雕。說大話去往上趕,抱粗腿向前跳,反而能夠獲得高的俸祿和官職。 〔鵲踏枝〕但有那些個好穿戴、好靴子的人,出來就裝模作樣,一個個彎腰,說謊的現在就能被任用。天哪,那我們這些誠實的人就只能終老在蓬蒿之中。 〔寄生草〕本來打算去尋找知己、拜訪故交,卻看到十家有九家門關着。颳起三陣五陣檐間的風哨聲,就像有千片萬片梨花飄落。只要能有個一頃半頃的洛陽田,誰還想去七月八月走在長安道上。

賞析

這首曲子通過對書生命運的感慨和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一開始感嘆書生命運多舛,讀書多卻不能換來好的生活。接着批判那些只會躲避當差的人,以及文章對人的誤導。還指出那些靠說大話、抱粗腿的人反而能獲得好處。揭露了社會上以虛假和諂媚取寵的現象,同時對誠實之人的困境表示悲哀。最後更表明對功名利祿的看淡,寧願過簡單的生活。全曲語言生動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知識分子的心聲。

高文秀

高文秀 元戲曲作家。東平(今屬山東)人。府學生員,早卒。所作雜劇今知有三十二種,數量上僅次於關漢卿,時人稱爲“小漢卿”。劇作以寫梁山英雄黑旋風李逵的“水滸戲”爲多。現存《雙獻功》《襄陽會》《遇上皇》《誶範叔》四種,《周瑜謁魯肅》僅存曲詞一折。現存雜劇《澠池會》,一說也是他所作。亦有散曲傳世。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