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驛瀟湘秋夜雨 · 第三折

〔黃鐘·醉花陰〕忽聽的摧林怪風鼓,更那堪甕瀽盆傾驟雨!耽疼痛,捱程途,風雨相催,雨點兒何時住?眼見的折挫殺女嬌姝,我在這空野荒郊,可着誰做主。 〔喜遷鶯〕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長吁氣結成雲霧,行行裏着車轍把腿陷住,可又早閃了胯骨。怎當這頭直上急簌簌雨打,腳底下滑擦擦泥淤。 〔刮地風〕則見他努眼撐睛大叫呼,不鄧鄧氣夯胸脯。我溼淋淋只待要巴前路,哎,行不動我這打損的身軀。(解子喝科,雲)還不走哩!(正旦唱)我捱一步又一步何曾停住,這壁廂那壁廂有似江湖。則見那惡風波,他將我緊當處。問行人蹤跡消疏,似這等白茫茫野水連天暮,(帶雲)哥哥也,(唱)你着我女孩兒怎過去? 〔古水仙子〕他他他,忒狠毒,敢敢敢,昧己瞞心將我圖。你你你,惡狠狠公隸監束,我我我,軟揣揣罪人的苦楚。痛痛痛,嫩皮膚上棍棒數,冷冷冷,鐵鎖在項上拴住。可可可,乾支剌送的人活地獄,屈屈屈,這煩惱待向誰行訴!(帶雲)哥哥。(唱)來來來,你是我的護身符。 〔隨尾〕天與人心緊相助。只我這啼痕向臉兒邊廂聚。(帶雲)天那,天那!(唱)眼見的淚點兒更多如他那秋夜雨!
拼音

賞析

這一折是全劇的高潮,寫翠鸞在流放途中遇到風雨的苦況。人物只有兩人,情節也很簡單,要寫出一場有聲有色、能贏得觀衆一掬同情之淚的好戲來,並非易事。明人孟稱舜在《古今名劇合選》中評此劇道:“讀此劇覺瀟瀟風雨,從疏櫺中透入,固勝一首《秋聲賦》也。”道出了箇中奧妙。歐陽修的《秋聲賦》以秋聲的蕭瑟抒寫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這一折則借鑑賦長於抒情狀物、長於描寫鋪敘的特點,以情景交融之法,多層次地鋪敘翠鸞在風雨中艱難前進的種種痛苦遭遇,抒發她含冤負屈、無限悲苦的心情,將風聲雨霧和人的嘆息淚水交織在一起,創造了淒涼迷茫的意境,具有動人心絃的藝術效果,可稱爲元曲中的“秋雨賦”,又是別具一格的“行路難”。 第一支〔醉花陰〕是寫秋雨苦人的第一層次,着重描寫荒野中狂風暴雨驟然而至的景況。一個“摧”字,突出了風力的迅猛,以至摧毀林木;一個“怪”字,表明風向不定,左旋右轉,使人不知向何處躲藏。這樣猛烈的狂風,已使荒野上的翠鸞備受摧殘,何況還有像翻缸倒盆似的暴雨傾瀉而下。“更那堪”三字,寫出苦難重重,難以忍受。但令人更難忍受的,是遍體鱗傷,路途遙遠:“耽疼痛,捱程途”。耽,忍受;捱,拖着腳步勉強向前挪動。在這樣艱難的困境中,女主人公不禁發出了無限悲苦的呼號。孟稱舜評此曲雲:“就情語寫景語,不修飾而楚楚堪痛。”人物的苦情和悽苦之景是如此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語言樸實無華,喚起了觀衆對翠鸞的極大同情。 第二支〔喜遷鶯〕是鋪敘的第二層次,寫翠鸞在急雨泥濘中掙扎的情景。古代戲曲舞臺沒有複雜的佈景和音響效果,各種景物和自然現象,多通過演員的歌唱和舞蹈,以虛擬的手法加以表現。作者細緻地刻畫翠鸞“走雨”的表情動作,將風雨泥濘的特定情境表現得非常逼真。頭句“淋得我走投無路”,演員幾個躲雨的動作,即可啓發觀衆對傾盆大雨的想象。次句“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轉入抒情,流放的終點沙門島遙遙不見,簡直好像傳說中的陰間冥府酆都那樣渺茫難達,翠鸞的苦難也何時纔是盡頭?痛苦之中,她喟然長嘆:“長吁氣結成雲霧”,呼出的水氣結成了雲霧,與自然界的雨霧混在一起,堪稱情景交融、動人心魄的佳句。以下四句,復轉入描述。翠鸞“行行裏”(走着走着)就在泥濘的車轍中深深陷住了腿,用盡力氣拔出腿來,又扭傷了胯骨(股骨)。頭頂上是急如亂箭的雨點,腳下是滑溜溜的淤泥,一步一滑,終於跌倒。演員用下陷、拔腳、護頭、滑倒等一連串身段動作,啓發觀衆去體味滿臺的疾風暴雨、深水泥濘,進一步增強了氣氛。 第三支〔刮地風〕是鋪敘的又一層次,寫解差催逼翠鸞趕路,而水深難行。“努眼撐睛大叫呼”,指解差瞪着眼睛大聲呵斥。“不鄧鄧氣夯胸脯”,不鄧鄧,即勃騰騰。夯,衝。指解差怒氣填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在解差的兇狠催逼下,翠鸞只得“溼淋淋”地“巴前路”(急急向前趕路)。但受傷的身體實在走不動,只能“捱一步又一步何曾停住”,一步一步地艱難向前移動。此句妙在使用疊詞疊句,寫出人物倦怠、煩苦之狀。在苦捱之中,她茫然四顧,只見“這壁廂那壁廂”(這邊那邊)汪洋一片,積雨好像江河湖泊“緊當處”(擋住)去路,白茫茫的雨水連着天邊,暮靄沉沉,人蹤稀疏,一片荒涼景象。目睹此景,她對解差懇求:“你着我女孩兒怎過去?”無限愁苦之情,盡在哀懇之中。 解差原來秉承崔通的意旨,對翠鸞有意折磨,但經過同受風吹雨打,漸生同情之心,向翠鸞詢問她與崔通的真實關係。〔古水仙子〕一曲,就是翠鸞的血淚控訴。“他他他……敢敢敢……”二句揭露崔通昧着良心停妻再娶,將她陷害;“你你你……我我我……”二句控訴崔通指令解差在路上嚴密監視,使她遭受非人的苦楚;“痛痛痛……冷冷冷……”敘她受刑遭打、披枷戴鎖的痛苦;“可可可,乾支剌送的人活地獄,屈屈屈,這煩惱待向誰行訴!”敘她被誣爲逃婢,含冤無訴,被活活打入地獄。“乾支剌”是“硬生生”的意思。在孤苦無依之中,她對解差也懇求援助了:“來來來,你是我的護身符。”全曲以九組疊字領起九個並列句,強烈地抒發了翠鸞含冤負屈、悲憤至極的情緒,不但音節和諧動聽,而且突出了人物在痛苦中泣不成聲的形象,有聲情並茂的效果。 鋪敘至此,情已濃,景亦足。作者再用一曲〔隨尾〕作收束,將人物的悽苦之情推向高潮。首句“天與人心緊相助”,指天人相應,悽風苦雨和愁苦之情互爲影響。末句“天那,天那!眼見的淚點兒更多如他那秋夜雨!”呼天搶地,極言眼淚比雨滴更多,就像一聲震樑裂帛的悲歌,唱出了人物內心的巨大悲痛,藝術魅力是相當強烈的。

楊顯之

楊顯之,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爲莫逆之交,二人經常商討劇作。他還常幫助別人修改作品,因而被譽爲“楊補丁”。創作雜劇今知有八種,今僅存《瀟湘夜雨》《酷寒亭》兩種。 ► 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