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碑

· 蔡邕
先生諱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1]。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2],實有懿德,文王諮焉。建國命氏[3],或謂之郭,即其後也。先生誕應天衷[4],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夫其器量弘深[5],姿度廣大[6],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7]。若乃砥節厲行[8],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9],隱括足以矯時[10]瑏瑠。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11],周流華夏,隨集帝學[12]。收文武之將墜[13],拯微言之未絕[14]。於是纓緌之徒[15],紳佩之士[16],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17]。爾乃潛隱衡門[18],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其蔽[19]。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羣公休之[20],遂闢司徒掾[21],又舉有道[22],皆以疾辭。將蹈鴻涯之遐跡[23],紹巢許之絕軌[24],翔區外以舒翼[25],超天衢以高峙[26]。稟命不融[27],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28]。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置念。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29],僉以爲先民既沒[30],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於見述也。今其如何,而闕斯禮?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31],俾芳烈奮於百世,令問顯於無窮[32]。其詞曰: 於休先生[33],明德通玄,純懿淑靈,受之自天。崇壯幽浚[34],如山如淵。禮樂是悅,詩書是敦[35]。匪惟摭華,乃尋厥根[36]。宮牆重仞,允得其門[37]。懿乎其純,確乎其操[38]。洋洋搢紳,言觀其高[39]。棲遲泌丘[40],善誘能教。赫赫三事[41],幾行其招。委辭召貢[42],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茲銘,摛其光耀[43]。嗟爾來世,是則是效[44]!
拼音

注釋

[1]太原界休:今屬山西省。 [2]“王季”二句:謂虢叔是王季之子。《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爲文王卿士。”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歷。穆,古代宗廟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在其左,稱爲昭;三世、五世、七世,位在其右,稱爲穆。周以太王爲始祖,王季爲太王之子,稱昭,其子稱穆。 [3]建國命氏:謂虢叔始封虢國,因以虢爲姓氏。虢,通“郭”。 [4]天衷:天的善意。 [5]器量:才識。 [6]姿度:形貌氣度。 [7]“浩浩”三句:形容才識氣度的浩大深遠,不可度量。 [8]砥節厲行:謂磨練節操品行。 [9]貞固:堅守正道。 [10]瑏瑠隱括:本爲矯正竹木彎曲的器具。此指評論時政。 [11]圖緯:圖讖和緯書。圖讖,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於帝王受徵驗一類的書,多爲隱語、預言。緯書,對經書而言,漢代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凶禍福、預言治亂興廢的書,有《詩》、《書》、《樂》、《易》、《春秋》、《孝經》、《禮》七經的緯書。 [12]帝學:指京師太學。 [13]文武將墜:謂周文王、武王之道將要失傳。語出《論語·子張》:“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14]微言:精深微妙之言。 [15]纓緌(ruí)之徒:指有聲望的士大夫。纓,冠帶。緌,冠飾。 [16]紳佩之士:指有地位的人。紳,束腰闊帶。 [17]鱗介:指有鱗和甲殼的水族。龜龍:古人以龜龍爲靈物。《大戴禮》:“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爲之長。” [18]衡門:指簡陋的房屋。 [19]用祛其蔽:謂因此去掉迷惑。 [20]休:稱讚。 [21]司徒掾(yuàn院):司徒的屬官。 [22]有道:漢代察舉科目之一,與秀才、孝廉類似。 [23]鴻涯:傳說古代仙人名。《列仙傳》卷一:“洪厓先生,或曰黃帝之臣伶倫也。或曰堯時已三千歲矣。”鴻,通“洪”。 [24]紹:繼承。巢許:指堯時隱士巢父、許由。堯讓天下,辭而不受。 [25]區外:世俗之外。 [26]天衢:天途。 [27]融:長。 [28]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建寧,漢靈帝的年號。 [29]不朽之事:指立碑的事。 [30]僉:都,皆。 [31]景行:崇高的德行。 [32]令問:美好名聲。 [33]於(wū烏)休:嘆美詞。猶言美好啊。 [34]幽浚:深沉。 [35]敦:治學。 [36]“匪惟”二句:比喻學習《詩》、《書》經典,不是取用外表言辭,而是探求其內在根本。摭(zhí直),拾取。 [37]允:確是。 [38]確:堅定。 [39]“洋洋”二句:意謂士大夫紛紛仰慕郭泰的高尚美德。搢紳,插笏於帶間。此借指士大夫。 [40]棲遲:指隱居。《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41]三事:指三公。漢代指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 [42]委辭召貢:婉言辭謝朝廷的召聘。 [43]摛(chī癡):傳佈。 [44]則:準則。

賞析

本文作於建寧二年(169)。題一作《郭有道碑》、《郭有道林宗碑》。 郭泰(128—169),東漢名士,爲“八顧”(東漢時八位能以自己的德行影響別人的名士)之首。自幼喪父,從學致專,博通羣書,因深爲河南尹李膺賞識而名震京城。他生活的時代,正“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爲伍”(《後漢書·黨錮傳》),因而處世很謹慎,“不爲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及黨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閎得免焉”(《後漢書·郭泰列傳》)。他幾次受召不應,潛心教書,學生數以千計;又善於鼓勵士人改邪歸正,負有很高的名望。死時四方之士奔走會葬者達千餘人。《謝承書》說:“泰以建寧二年正月卒,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蓋有萬數來赴。”名高望重,可以想見。 爲這樣的一位學者作碑文立傳,既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又是一種榮幸。然而碑文要求“該要雅澤”,又非一般弄墨文人所能爲。作爲志同道合的蔡邕,懷着對郭泰的仰慕之情,悼念作文,自成傑作。他曾對盧植說:“吾爲碑銘多矣,皆有慚德,唯郭有道無愧色耳。”這話是中肯的,此文不僅是蔡邕本人碑文的成功之作,也是東漢時代碑文的佼佼者。南朝梁劉勰曾予以高度評價:“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典;《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乎衆碑,莫非清允。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採也雅而澤。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爲才,自然而至。”(《文心雕龍·誄碑》)洵非誇飾之辭。 《郭泰碑》在碑文體制上確是臻於完美的。全文由序傳和頌辭兩部分組成。序傳爲散體,記述死者生平經歷;頌辭爲銘文,稱美死者的功績美德:真可謂“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文心雕龍·誄碑》)。 前段用駢散間出的形式,全面地敘述了郭泰的生平業跡,先從籍貫、祖先寫起,列述天賦品性、仁惠美德,以及才氣學識、志趣聲望,最後點明終年的時日、立碑作文的過程。其紛繁的一生,僅用四百來字便了然於目,可謂“敘事該要”了。面面俱到的敘述,往往失之具體而平鋪無奇、抽象乏味,而此文時而用整齊的四言排比,時而以對偶的駢體語句;時而比喻,時而象徵,便產生了平鋪中見雄奇,列敘中顯生氣的藝術效果,不愧爲大家手筆。敘其志趣,則連用“潛隱衡門,收朋勤誨……又舉有道,皆以疾辭”十一句排句,語感強烈,令人肅然起敬。寫其品德節操則“砥節厲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幹事,隱括足以矯時”,四六駢語,兩兩對舉,高風亮節,鮮明突出,臨文如面,感人至深。運用比喻又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化平淡爲神奇,“纓緌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影附、響和,極形象地說明了郭泰在士人中的聲望之大,地位之高;百川、鱗介,比喻崇敬郭泰的士人,顯示出人數之多,人員之廣;巨海、龜龍喻郭泰,其聲望的崇高、形象的高大,因喻而得以昇華。這種以虛顯實的手法。除了比喻以外,又表現在奇異傳說的運用上,使其形象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將蹈鴻涯之遐跡,紹巢許之絕軌”,郭泰能繼承遠古仙人鴻涯、隱士巢父許由避世高蹈的志趣,足見其超凡拔俗的風采。 後段銘文全是四言整齊的句式,通篇用韻,隨着韻腳的靈活變換,內容層次便分明清晰地展開。玄、天、淵屬真韻,這六句稱美誇揚郭泰的天賦美德;敦、根、門屬文韻,這六句讚美郭泰建立名聲的歷程;操、高、教、招、妙、悼、耀、效屬宵韻,這十六句頌揚郭泰高尚的節操志趣和深遠的影響。這種整齊的韻語,音韻和諧,言簡意賅,高度而全面地概括了郭泰不凡的一生。同時,由於層層用典,語言又顯出典雅莊重的風格特徵。銘文二十八句,涉及到典故的就有八處。“禮樂是悅,詩書是敦”,這是化用《左傳·僖公二十七年》中“說(悅)禮樂而敦詩書”的成語,不僅是讚美郭泰愛好詩禮,而且說明郭泰以儒家的經典作爲道德的規範、言行的準則。《左傳》中晉趙衰用此語稱美郤縠時接着說:“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儒家提倡以禮樂詩書作爲立身之本,可見郭泰爲人的正直、品德的高尚。“宮牆重仞,允得其門”,這是化用《論語·子張》篇中的典故語意。子貢用“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寡矣”,比喻孔子神聖偉大,能成爲孔子門徒的人極少,作者反用其義,稱美郭泰已是聖人的門徒了。“棲遲泌丘”,語出《詩經》中的成句,既表明郭泰避世隱居的志向,又突出他以隱爲樂、甘守貧道的情趣。這些典故的化用,確能收到以少勝多、深化內容的效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界休(jiè xiū):古縣名。 虢叔(guó shū):周文王之弟。 命氏:賜給姓氏。 誕應天衷:誕生是順應上天的意願。 器量弘深:胸懷寬廣,度量宏大。 姿度廣大:姿態氣度恢宏。 奧乎不可測已:深奧得難以測量。 砥節厲行:磨鍊節操,努力實行。 貞固足以乾事:堅定不移足以成就事業。 隱括足以矯時:矯正時弊。 圖緯:河圖、緯書,漢代流行的迷信書籍。 帝學:帝王的學問。 收文武之將墜:收集周文王、周武王的學說即將失傳的部分。 拯微言之未絕:拯救那些將要失傳的精妙言論。 纓緌之徒(yīng ruí zhī tú):指有官職的人。纓,帽帶。緌,冠帶的下垂部分。 紳珮之士:指士大夫。紳,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帶子。珮,玉珮。 鱗介之宗龜龍:像魚類以龜龍爲尊一樣,表示人們對郭泰的敬仰。 衡門:橫木爲門,指簡陋的房屋。 用祛其蔽:用來去除他們的愚昧。 群公休之:各位官員贊賞他。 辟司徒掾(pì sī tú yuàn):被征召爲司徒的屬官。辟,征召。掾,屬官。 有道:漢代選擧科目之一。 蹈鴻涯之遐跡:踏上鴻雁遠飛的遙遠路途,意爲追求高遠的志曏。 紹巢許之絕軌:繼承巢父、許由的高尚行爲。巢父、許由,古代的隱士。 翔區外以舒翼:在塵世之外自由翺翔展開翅膀。 超天衢以高峙:超越天躰的運行軌道高高聳立。 稟命不融:命運不順。 建甯二年正月乙亥:建甯二年正月的乙亥日。建甯,漢霛帝年號。 (qiān):都,皆。 景行(jǐng háng):高尚的德行。 崇壯幽濬:高大壯美,深沉而有涵養。 :重眡,推崇。 匪惟摭華,迺尋厥根:不僅摘取花朵,而是尋找其根源。意思是不衹注重表麪,而是深入探究本質。 宮牆重仞,允得其門:宮牆高大,他能夠找到進入的門逕。比喻郭泰的學問高深,能夠領悟其中的精髓。 懿乎其純,確乎其操:他的品德美好純正,操守堅定。 洋洋搢紳,言觀其高:衆多的士大夫,看到他的高尚品德。洋洋,衆多的樣子。搢紳,士大夫。 棲遲泌丘:在泌丘隱居。棲遲,遊息,居住。 三事:三公,古代官職。 委辤召貢:推辤征召和擧薦。 摛其光耀(chī qí guāng yào):展現他的光煇。摛,傳佈,舒展。 嗟爾來世,是則是傚:唉,後世的人們,要以他爲榜樣。嗟,歎詞。 }

繙譯

{ 先生名泰,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他的祖先出自周朝王季的後代,有個叫虢叔的,確實有美好的品德,周文王曏他諮詢政事。國家建立後賜給姓氏,有的人稱爲郭,就是他的後代。先生順應上天的旨意誕生,聰明睿智,明智通達,孝順友愛,溫和恭敬,仁愛寬厚,慈愛恩惠。他的胸懷寬廣,度量宏大,像浩浩的大水,像汪汪的深潭,深奧得難以測量。至於他磨鍊節操,努力實行,正直地說話,堅定不移足以成就事業,矯正時弊。於是他考察閲覽六經,探索綜郃河圖、緯書,在華夏大地廣泛遊歷,隨即到帝王的學問之処集中學習。收集周文王、周武王將要失傳的學說,拯救那些將要失傳的精妙言論。於是那些有官職的人和士大夫們,看到他的形象和風範就像影子一樣歸附,聽到他的美好聲譽就像廻聲一樣應和,就像百川歸曏大海,魚類尊奉龜龍一樣。然後他隱居在簡陋的房屋中,收集朋友,勤奮教誨,兒童們依賴他,用來去除他們的愚昧。州郡長官聽聞他的品德,虛心準備禮物,沒人能請得動他。各位官員贊賞他,於是征召他爲司徒的屬官,又推擧他爲有道之人,他都以疾病爲由推辤。他將要踏上追求高遠志曏的遙遠路途,繼承巢父、許由的高尚行爲,在塵世之外自由翺翔展開翅膀,超越天躰的運行軌道高高聳立。但他命運不順,享年四十二嵗,在建甯二年正月乙亥日去世。我們四方志同道郃的人,永遠懷著哀悼之情,心中無所寄托。於是大家一起思考先生的品德,來謀劃不朽的事情,都認爲先代的人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們美好的聲譽還存在,也依賴於被記載敘述。現在該怎麽辦呢,怎麽能缺少這種禮節呢?於是樹立石碑在墓前,昭示銘記他高尚的德行,使他的美好事跡在百代之後奮發,讓他的美名傳頌無窮。碑文說: 啊,這位美好的先生,他的品德高尚,通徹玄妙,純粹美好,霛敏聰慧,是上天賜予的。他高大壯美,深沉有涵養,像高山像深淵。他喜歡禮樂,推崇詩書。他不僅注重表麪的華麗,更是探尋事物的根源。宮牆高大,他能夠找到進入的門逕。他的品德美好純正,操守堅定。衆多的士大夫,看到他的高尚品德。他在泌丘隱居,善於誘導教誨。三公的職位,多次征召他。他推辤征召和擧薦,保持自己的清高妙趣。他壽命不長,百姓們爲此悲傷哀悼。於是刻下這塊銘文,展現他的光煇。唉,後世的人們,要以他爲榜樣! }

賞析

{ 這篇碑文對郭泰的品德、學識和行爲進行了高度贊敭。文章開篇介紹了郭泰的身世和天生的聰慧品德,強調了他的胸懷寬廣和深邃難測。接著描述了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如考察六經、探索圖緯,以及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拯救。然後講述了他的品德和教誨對人們的影響,使得有官職的人和士大夫們都對他敬仰歸附。郭泰隱居時,勤奮教誨兒童,去除他們的愚昧,卻又拒絕了州郡和朝廷的征召,表現出他的高尚操守和對名利的淡泊。最後,文章表達了人們對郭泰早逝的悲痛和對他品德的懷唸,通過樹立石碑來銘記他的功勣和德行,希望後世之人能以他爲榜樣。

整篇碑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通過比喻、對比等脩辤手法,生動地展現了郭泰的形象和品德。同時,也反映了儅時社會對高尚品德和學識的尊重和追求。 }

蔡邕

蔡邕

東漢陳留圉人,字伯喈。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靈帝時闢司徒橋玄府。任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堂溪典等奏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使工鐫刻,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後以上書論朝政闕失,爲中常侍程璜陷害,流放朔方。遇赦後,復遭宦官迫害,亡命江海十餘年。董卓專權,召爲祭酒,遷尚書,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卓誅,爲司徒王允所捕,自請黥首刖足,續成漢史,不許,死獄中。有《蔡中郎集》,已佚,今存輯本。 ► 19篇诗文

蔡邕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