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勢

· 蔡邕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竪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竪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肇(zhào):開始。
  • 陰陽:中國古代哲學概念,這裏可理解爲書法筆畫中體現出的虛實、動靜、向背等相對關係。
  • 形勢:形態和氣勢,在書法中指筆畫結構所呈現的態勢 。
  • 藏頭護尾:藏頭是指起筆時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使外露;護尾是指收筆時筆鋒漸行漸收,不讓筆畫出現虛尖。
  • 肌膚之麗:形容筆畫形態優美。肌膚在此比喻筆畫的外在表現,麗指美觀、好看。
  • 遏(è):阻止。
  • 奇怪:這裏指書法中奇妙獨特的變化和形態。
  • :覆蓋。
  • :承接。
  • 遞相映帶:相互關聯、映襯。
  • 節(jié)目:指筆畫轉折處。節目孤露指轉折處生硬而沒有呼應。
  • 藏鋒:書法術語,指筆鋒不顯露在外。
  • :使、讓。
  • 筆心:指毛筆的中心部分,這裏強調中鋒用筆。
  • 啄(zhuó)磔(zhé):啄,短撇,形狀像鳥啄物;磔,捺畫,筆勢開張。
  • 趯(tì):同「 踢」 ,這裏指筆畫的提筆動作。
  • 掠筆:長撇用筆,像梳子掠發,動作輕快。
  • 趲(zǎn)鋒:快速推進筆鋒。峻趯:迅猛地提筆。
  • 澀(sè)勢:行筆時故意有所阻力,使線條產生艱澀之感,以增添書法的韻味 。
  • 駃(kuài) :古同「快」 ,快速的意思。戰行:顫抖着行進,形容行筆時帶有微微的顫動。
  • 橫鱗:寫橫畫時,行筆如同魚在水中游動,有輕快而略帶阻力的感覺。
  • 豎勒:寫豎畫時,要像勒馬繮繩一樣,控制筆的運行速度和力量,使其沉穩有力。
  • 翰墨:原指筆和墨,這裏指書法練習。

翻譯

書法起源於自然。自然的法則一旦確立,陰陽的概念便隨之產生,陰陽出現後,筆畫形態和氣勢也就呈現出來了。書寫時要藏頭護尾,線條的美感就在其中。下筆要有力度,筆畫會呈現出優美的形態。所以說,筆勢來臨的時候不能阻止它,筆勢離開的時候也不可強行遏制,只有毛筆柔軟,才能產生奇妙獨特的變化。 在落筆寫字時,上面的筆畫要覆蓋下面的,下面的筆畫要承接上面的,使它們相互呼應關聯,不出現筆勢違背的情況 。 轉筆時,應該左右相互照顧,不能讓筆畫的轉折處孤立無援、顯得突兀。 藏鋒時,在點畫起筆收筆的痕跡上,要向左行筆就先朝右去,回過來向左時也是如此。 藏頭時,使筆鋒圓潤地着紙,讓筆心始終在所寫點畫的中心運行。 護尾時,到了筆畫快要寫完的時候,要將力量收束回來。 疾勢,多在短撇和捺畫中體現,也體現在豎畫快速提筆的動作裏。 掠筆,在快速推進筆鋒並迅猛提筆的情況下使用。 澀勢,在行筆快速且略帶顫抖的筆法中體現。 寫橫畫要有魚遊的感覺(輕快又有阻力),寫豎畫要有勒馬繮繩般的沉穩有力。 以上這些,就叫做九勢。懂得這些筆法,即使沒有老師傳授,也能與古人的筆法巧妙契合。只要勤加練習書法,就能達到精妙的境界。

賞析

《九勢》是蔡邕論述書法用筆技巧的重要著作,短短篇幅蘊含豐富深刻的書法理論。開篇指出書法源於自然,奠定了書法藝術順應自然的美學基礎,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接着詳細闡述「九勢」,涵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以及各種不同筆勢的運用。通過對「藏頭護尾」「疾勢」「澀勢」等筆法細緻入微的講解,爲後世書法家提供了系統且實用的用筆規則,這些規則不僅關乎筆畫形態的塑造,更涉及書法精神韻味的傳達。整體而言,該篇對中國書法用筆藝術產生深遠影響,對深入理解和掌握書法原理、傳承發揚書法文化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蔡邕

蔡邕

東漢陳留圉人,字伯喈。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靈帝時闢司徒橋玄府。任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與堂溪典等奏定六經文字,自書於碑,使工鐫刻,立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後以上書論朝政闕失,爲中常侍程璜陷害,流放朔方。遇赦後,復遭宦官迫害,亡命江海十餘年。董卓專權,召爲祭酒,遷尚書,拜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卓誅,爲司徒王允所捕,自請黥首刖足,續成漢史,不許,死獄中。有《蔡中郎集》,已佚,今存輯本。 ► 19篇诗文

蔡邕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