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石硯銘
譯文
注釋
註釋
- 紗縠(hú)行:地名,在四川眉山,蘇軾故居所在地。
- 膚溫瑩:指石頭的表面溫和潤滑。溫瑩,溫潤而有光澤。
- 扣之鏗然:敲擊它會發出清脆的聲音。扣,同「叩」,敲擊;鏗然,形容聲音響亮有力。
- 發墨:指硯臺磨墨時,容易使墨汁細膩均勻。
- 先君:對去世父親的稱呼,這裏指蘇軾的父親蘇洵。
- 祥:吉祥之兆。
- 寶:名詞作動詞,珍藏。
- 主於德:以品德爲主。
- 全於形:在外形上完備。
- 仰唇俯足:這裏指有的硯臺形態上嘴唇向上翹、足部向下彎(用來形容硯臺外形怪異但完備) 。
- 得罪下獄: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
- 當塗:地名,今屬安徽。
- 發書笥(sì):打開書箱。發,打開;書笥,書箱。
- 迨(dài)、過:蘇迨和蘇過,蘇軾的兩個兒子。
翻譯
我十二歲的時候,在居住的紗縠行老宅的空地裏,和一羣小夥伴們挖坑做遊戲。挖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表面溫潤、光滑而且呈淡綠色。石塊的裏外都有細小的銀星,敲擊它會發出清脆的聲音。試着拿它當作硯臺來用,發墨的效果很好,只是沒有蓄水的地方。父親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它具有硯臺的品質,只是在外形上有欠缺罷了。」於是把它賞賜給我,還說:「這是你擁有文才的吉祥之兆。」我把它當作寶貝一樣使用,併爲它寫了銘文: 一旦接受了上天賦予的秉性,就不能再改變。有的以品德見長,有的在外形上完備無缺。權衡這二者,我該選取哪一樣?那些外形怪異完備的硯臺,世上本來就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被捕入獄,家中的親人四處流亡,書籍也都散失、混亂不堪。第二年我來到黃州,想找那方硯臺,卻找不到了,以爲已經丟失。元豐七年七月,我乘船到當塗,打開書箱,忽然又看到了它。我非常高興,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臺的匣子雖然做工並不精巧,卻是父親親手雕刻了安放硯臺的地方,再讓工匠把它完成,這是不能輕易更換的。
賞析
這篇《天石硯銘》通過回憶十二歲時獲得天石硯的經歷,以及它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失而復得,深深寄寓了蘇軾對父親的緬懷之情。
在文中,蘇軾詳細描述了天石硯的外形特點,「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短短几句,就使得石頭的形象躍然紙上。父親的評價「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賦予這方硯臺更深層次的意義,它象徵着一種質樸不華卻有着內在珍貴品質的精神。
從寫作手法上看,蘇軾以小見大,通過記錄一塊硯臺的故事,融入了個人的人生起伏和情感變遷。獲得硯臺時的歡樂,丟失時的失落與尋找,發現時的驚喜,最後鄭重地將硯臺交給兒子,這些情節中無不飽含着蘇軾對父親情感的珍視,也體現了他對家族精神傳承的重視,是其散文質樸平實、情感真摯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作 。

蘇軾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夢中絕句 》 —— [ 宋 ] 蘇軾
- 《 次韻子由書王晉卿畫山水二首其二 》 —— [ 宋 ] 蘇軾
- 《 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並引 》 —— [ 宋 ] 蘇軾
- 《 送鄭戶曹 》 —— [ 宋 ] 蘇軾
- 《 佛日山榮長老方丈五絕 》 —— [ 宋 ] 蘇軾
- 《 和柳子玉喜雪次韻仍呈述古 》 —— [ 宋 ] 蘇軾
- 《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 》 —— [ 宋 ] 蘇軾
- 《 蘇子容母陳夫人輓詞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