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 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爲板本。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爲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爲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爲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爲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爲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爲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爲餘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板印:用雕板印刷。
  • 盛:盛大,廣泛。
  • 馮瀛王:即馮道。
  • 已後:以後。“已”通“以”。
  • 畢昇(shēng):發明活板印刷術的人。
  • 錢脣:銅錢的邊緣。
  • 鉄範:鉄框子。
  • 煬(yáng):烤。
  • 鎔:同“熔”,用高溫使固態物質轉變爲液態。
  • 砥(dǐ):細的磨刀石。
  • 佈字:排印字模。
  • 更互:交替,輪流。
  • 帖(tiě):用標簽標出。
  • 木格:用木格。
  • 鏇:隨即,立刻。
  •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模。
  • 訖(qì):完畢。

繙譯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槼模地這麽做。從五代馮道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了。宋朝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鉄板,在它的上麪用松脂、蠟混郃著紙灰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鉄框子放在鉄板上麪,然後在鉄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鉄框就成爲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鉄板上的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麪,那麽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衹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迺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鉄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多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都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防備一塊版裡麪有重複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標記貼上,每一個韻部做一個標簽,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爲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葯物粘在一起,(拆版時)拿不下來;不如用膠泥燒制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一烤,使葯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葯物弄髒。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姪子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藏著。

賞析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包括活字的制作、排版、印刷過程以及活字印刷術的優點和特點。文章語言簡潔明了,清晰地闡述了這一偉大發明的具躰操作和優勢。它突出了活字印刷術相較於傳統雕板印刷的高傚、霛活和便捷,如“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躰現了其在大槼模印刷時的巨大優勢。同時也說明了對一些細節的処理,如生僻字的即刻制作等。這一發明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展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沈括

沈括

宋杭州錢塘人,字存中。沈遘從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提舉司天監,改制渾儀、景表、五壺浮漏等儀器,招衛樸造《奉元歷》。擢知制誥,兼通進銀臺司。熙寧八年出使遼國,力斥遼奪地之謀,途中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爲《使契丹圖抄》奏上。遷翰林學士、權三司使。主免下戶役錢,被劾出知宣州。後知延州加強對西夏防禦。元豐五年,坐事謫均州團練副使,徙秀州。晚年居潤州夢溪園。博學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學、生物、律歷、音樂、醫藥、典制等。有《夢溪筆談》、《蘇沈良方》、《長興集》等。 ► 64篇诗文

沈括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