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韻賦隱居二首

· 方回
昆岡玉火脫焚如,萬事灰心此定居。 今古真成一夢耳,行藏略算十年餘。 曾微實譽歌來暮,豈可虛言賦遂初。 邂逅乘車還戴笠,未妨多病故人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崑岡:古代傳說中的山名,産玉。
  • 玉火:比喻珍貴的火焰,這裡可能指珍貴的物品被焚燬。
  • 脫焚如:脫,脫離;焚如,被焚燒的樣子。
  • 定居:固定的住所。
  • 行藏:行蹤,這裡指生活狀態。
  • 曾微:曾,曾經;微,微小,這裡指沒有。
  • 實譽:實際的聲譽。
  • 歌來暮:歌,歌頌;來暮,晚來,這裡指晚年。
  • 豈可虛言:豈可,怎麽可以;虛言,空話。
  • 賦遂初:賦,表達;遂初,實現最初的願望。
  • 邂逅:偶然相遇。
  • 乘車還戴笠:乘車,指有地位;戴笠,指平民。這裡指無論貧富都能相交。
  • 未妨:不妨礙。
  • 多病故人疏:多病,經常生病;故人疏,與老朋友疏遠。

繙譯

崑岡上的玉火似乎已經脫離了被焚燒的命運,我在這裡定居,心灰意冷地看待一切。 古今真的就像一場夢,我計算著自己的生活狀態,已經過去了十年有餘。 我從未有過實際的聲譽,晚年也沒有被歌頌,怎麽可以用空話來表達我實現最初願望的心情呢? 偶然相遇時,無論是乘車的高官還是戴笠的平民,都不妨礙我與他們交往,即使我多病,與老朋友疏遠也無妨。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的淡泊和對隱居生活的滿足。詩中“崑岡玉火脫焚如”一句,以崑岡的玉火比喻世間的繁華,而“脫焚如”則表達了詩人對這些繁華的超脫。後文中的“萬事灰心此定居”和“今古真成一夢耳”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超然物外的心態。詩人在表達自己對名利的淡漠時,用“曾微實譽歌來暮”和“豈可虛言賦遂初”來強調自己不求虛名,衹願實現內心的願望。最後兩句則展現了詩人無論貧富都能與人交往的豁達態度,以及即使身躰多病也不影響他與朋友的情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滿足。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