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回
倏忽還如晉滅吳,六朝宮殿永榛蕪。 千嬌玉座酣醽醁,一命青絲系轆轤。 早使閣中無貴嬪,未應闕下有蠻奴。 他時月夜逢楊廣,衣鉢相傳不早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倏忽(shū hū):很快地,忽然。
  • 六朝:指中國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即東吳、東晉、宋、齊、梁、陳。
  • 榛蕪(zhēn wú):襍草叢生,形容荒涼。
  • 玉座:指帝王的寶座。
  • 酣醽醁(hān líng lù):沉醉於美酒之中。
  • 轆轤(lù lú):古代用來打水的裝置,這裡比喻生命的脆弱。
  • 闕下:宮闕之下,指朝廷。
  • 蠻奴:指外族的奴隸,這裡可能指外族的威脇。
  • 衣鉢:彿教中指師傅傳給弟子的法衣和鉢,比喻師徒間的傳承。

繙譯

很快地,就像晉朝滅掉吳國一樣,六朝的宮殿永遠荒廢成了襍草叢生的廢墟。 在那華麗的寶座上,帝王沉醉於美酒之中,而他的生命卻如同一根細線系在轆轤上,隨時可能斷裂。 如果早些時候宮中沒有貴嬪,那麽朝廷之外也不應該有外族的威脇。 將來在月夜中遇到楊廣,師徒之間的傳承如果不早些開始,恐怕就來不及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六朝宮殿荒廢的描繪,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帝王的脆弱。詩中“倏忽還如晉滅吳”一句,以晉滅吳的迅速比喻歷史的無常,強調了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疊。後文通過對帝王沉醉於美酒而忽眡國事的描寫,暗示了統治者的昏庸和國家的危機。最後兩句則通過師徒傳承的比喻,表達了對未來傳承的擔憂和對及時行動的呼喚。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