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長兒存心

· 方回
我家歙山下,不滿五頃田。 捐棄已過半,豈不爲子錢。 兵甲跨江海,喧豗踰十年。 零落殆萬卷,荒涼餘數椽。 借使盡售之,事亦關諸天。 平生鄙貨殖,黃金散如煙。 孰知兩鬢雪,枯腸幾不饘。 無憂恐難老,故遣百慮煎。 樂者未必壽,死返在我先。 屬有客語我,法當營冢阡。 兒曹勿過計,葬穴自有緣。 只雞可以祭,故絮亦足纏。 但戒效俚俗,佛事徒喧闐。 文公有家禮,夙已書諸篇。 父貧至累子,能不心惻然。 揣量內無愧,視世差獨賢。 囊中了無物,積稿詩三千。 詎敢望放翁,至有萬首傳。 嚴陵所寓屋,稍已割東偏。 鄰翁覓菜地,更當乞西壖。 今我欲裹糧,一汎濤江船。 永謝麟閣夢,寧垂黿鼎涎。 故人儻相濟,匪伊歸棹旋。 紫陽政自佳,攜汝追羣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歙山: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縣。
  • 捐棄:放棄,捨棄。
  • 喧豗:豗(huī),喧鬧,嘈雜。
  • 殆:幾乎,差不多。
  • 椽:椽(chuán),屋樑上的橫木。
  • 借使:即使。
  • 貨殖:經商,做買賣。
  • 饘:饘(zhān),稠粥。
  • 冢阡:墳墓。
  • 屬:恰好,適逢。
  • 喧闐:闐(tián),喧鬧,熱鬧。
  • 夙:早,已經。
  • 揣量:估量,考慮。
  • 詎敢:豈敢。
  • 嚴陵:地名,今浙江桐廬縣。
  • 壖:壖(ruán),河邊的空地。
  • 裹糧:攜帶乾糧。
  • 麟閣:指朝廷的官職。
  • 黿鼎:黿(yuán),大鱉;黿鼎,比喻權位。
  • 儻:如果。
  • 紫陽:地名,今安徽歙縣紫陽山。

翻譯

我家住在歙山下,田地不足五頃。已經放棄了一半以上,難道不是爲了子孫的錢財嗎?戰亂跨越江海,喧鬧嘈雜超過了十年。書籍幾乎散失殆盡,荒涼中只剩下幾根屋樑。即使全部賣掉,事情也關乎天意。我平生鄙視經商,黃金散得像煙一樣。誰知兩鬢如雪,枯腸幾乎連稠粥都吃不下。無憂無慮恐怕難以老去,所以故意讓各種憂慮煎熬。快樂的人未必長壽,死亡反而先我而來。恰好有客人對我說,應當爲自己準備墳墓。孩子們不要過分計劃,葬穴自有其緣由。只需一隻雞就可以祭祀,舊衣也足以纏身。但要戒除模仿世俗,佛事只是徒增喧鬧。文公的家禮,我早已寫在篇章中。父親貧窮以至於連累子女,怎能不感到心痛。估量內心無愧,看世界則顯得獨特賢明。口袋裏一無所有,積攢的詩稿卻有三千。豈敢期望像放翁那樣,傳世萬首詩。嚴陵的住所,稍微已經割讓了東邊。鄰居老人尋找菜地,更應當乞求西邊的河邊空地。現在我想攜帶乾糧,乘船漂泊在濤江之上。永遠謝絕朝廷的夢想,不再垂涎權位。如果朋友能相助,不是爲了歸舟而回。紫陽山景色正佳,帶着你追隨羣仙。

賞析

這首詩是元代詩人方回寫給長子的家書,詩中表達了對家庭財產的淡泊態度和對戰亂時代的無奈。詩人通過自述家境的變遷,展現了對物質財富的超然和對精神追求的執着。詩中「無憂恐難老,故遣百慮煎」一句,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未來的憂慮。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