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
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信斷音絕。嬌模樣其實丟抹,好時光誰曾受用,窮家活逐日繃曳。
才過了一百五日上墳的日月,早來到二十四夜祭竈的時節。篤篤寞寞終歲巴結,孤孤另另徹夜諮嗟。歡歡喜喜盼的他回來,悽悽涼涼老了人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雁杳魚沉:比喻音信全無。雁、魚在這裏分別指代書信。
- 丟抹:打扮。
- 繃曳:勉強支撐。
- 一百五日:指清明節,因從冬至到清明正好一百零五天。
- 二十四夜:指農曆臘月二十四,傳統上是祭竈的日子。
- 篤篤寞寞:形容孤獨寂寞。
- 巴結:努力,勤勉。
- 諮嗟:嘆息。
翻譯
想到人生最苦的是離別。書信斷絕,音訊全無。美麗的容顏其實已經不再打扮,美好的時光誰又能真正享受,貧窮的生活每天都在勉強支撐。
剛剛過了清明上墳的日子,轉眼又到了臘月二十四祭竈的時節。一年到頭孤獨寂寞,努力勤勉,整夜孤獨地嘆息。
滿心歡喜地盼望他回來,卻換來淒涼孤獨,人也因此老去。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描繪了離別之苦和生活的艱辛。通過「雁杳魚沉」和「信斷音絕」表達了與親人失去聯繫的痛苦,而「嬌模樣其實丟抹」和「好時光誰曾受用」則反映了生活的無奈和美好時光的缺失。詩中通過對節日的提及,如「一百五日上墳的日月」和「二十四夜祭竈的時節」,增強了時間流逝的感覺,突出了孤獨和等待的漫長。最後,「歡歡喜喜盼的他回來,悽悽涼涼老了人也」一句,以對比的手法,強烈表達了期盼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以及由此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衰老。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質樸,展現了元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
劉庭信
劉庭信 元代散曲作家。益都(今山東)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長,人稱"黑劉五"。爲南臺御史(一說湖藩大參)劉廷□從弟。生卒年不詳。《錄鬼簿續編》說他"風流蘊藉,超出倫輩,風晨月夕,惟以填詞爲事。"
► 12篇诗文
劉庭信的其他作品
- 《 雙調 · 折桂令 · 憶別 》 —— [ 元 ] 劉庭信
- 《 正宮 · 塞鴻秋· 悔悟 》 —— [ 元 ] 劉庭信
- 《 折桂令 》 —— [ 元 ] 劉庭信
- 《 南呂 · 朝天子 · 赴約 》 —— [ 元 ] 劉庭信
- 《 雙調 · 水仙子 · 相思 》 —— [ 元 ] 劉庭信
- 《 越調 · 寨兒令 · 戒嫖蕩 》 —— [ 元 ] 劉庭信
- 《 越調 · 寨兒令 · 戒嫖蕩 》 —— [ 元 ] 劉庭信
- 《 折桂令 》 —— [ 元 ] 劉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