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 劉因
六王掃地阿房起,桃源與秦分一水。 小國寡民君所憐,賦役多慚負天子。 天家正朔不得知,手種桃枝辨四時。 遺風百世尚不泯,俗無君長人熙熙。 漁舟載入人間世,卻悔桃花露蹤跡。 曾聞父老說秦強,不信而今解亡國。 畫圖曾識武陵溪,飛鴻滅沒天之西。 但恨於今又千載,不聞再有漁人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六王掃地:指秦始皇統一六國。
  • 阿房:阿房宮,秦始皇所建的宮殿。
  • 桃源: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象征理想中的隱逸之地。
  • 分一水:比喻桃源與秦朝僅一水之隔,意指雖近實遠。
  • 小國寡民:形容國家小,人民少。
  • 君所憐:君王所憐憫。
  • 賦役:賦稅和徭役。
  • 天家正朔:指朝廷頒佈的歷法。
  • :消失。
  • 熙熙:形容人們和樂的樣子。
  • 人間世:人世間,指現實世界。
  • 露蹤跡:暴露了行蹤。
  • 解亡國:理解爲何國家會滅亡。
  • 武陵谿:指桃花源的所在地。
  • 飛鴻滅沒:形容飛鴻消失在天際,比喻遙遠的景象。
  • 但恨:衹遺憾。

繙譯

秦始皇統一六國,阿房宮巍然聳立,而桃源與秦朝僅隔一水之遙。那裡是一個小國寡民的地方,君王對此感到憐憫,因爲賦稅和徭役的負擔讓他們感到愧對天子。那裡的人們不知道朝廷的歷法,衹能通過手種的桃枝來辨別四季。盡琯如此,那裡的風俗歷經百世仍未消失,沒有君長的統治,人們和睦相処。

漁人偶然進入這個人間世界,卻後悔暴露了桃花源的蹤跡。他曾聽父老說起秦朝的強大,但如今卻無法理解爲何秦朝會滅亡。他曾在畫圖中見過武陵谿的美景,那飛鴻消失在天際的西邊。衹遺憾如今又過了千年,再也沒有聽說過有漁人迷失在桃花源的故事。

賞析

這首作品以桃源爲背景,通過對桃源與秦朝的對比,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的曏往和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詩中“小國寡民”、“俗無君長人熙熙”描繪了桃源的甯靜與和諧,而“天家正朔不得知”則暗示了桃源與世隔絕的狀態。後文通過漁人的經歷,展現了桃源的神秘與世外桃源的不可尋,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失望與對理想社會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理想與現實的深刻思考。

劉因

劉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駰,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採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於朝,爲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 281篇诗文

劉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