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席以韻課諸生東齋諸物

· 劉因
何物能支筆萬鈞,案頭依約遠山痕。 燈橫煙影隱猶見,秋入霜毫勢欲吞。 掌上三峯看太華,人間一發是中原。 中書未免從高閣,不向林泉怨少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即席:當場。
  • 韻課:按照韻律作詩。
  • 東齋:東邊的書房。
  • 依約:隱約。
  • 霜毫:指毛筆。
  • 三峯:指華山的三個主峯。
  • 太華:即華山。
  • 一發:一線。
  • 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 中書:指中書省,古代中央政府機構。
  • 高閣:指閒置不用。
  • 林泉:指隱居之地。
  • 少恩:指缺乏恩寵或賞識。

翻譯

什麼東西能夠支撐起萬鈞重的筆,案頭隱約可見遠山的痕跡。 燈光下煙影隱隱可見,秋意滲入毛筆,筆勢似乎要吞噬一切。 手中彷彿握着華山的三個主峯,人間的一線便是中原大地。 中書省的文書終究被束之高閣,不會向隱居之地抱怨缺乏恩寵。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東齋即興作詩的情景,通過筆、燈、煙影等意象,展現了深沉的秋意和雄渾的筆勢。詩中「掌上三峯看太華,人間一發是中原」一句,以誇張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中原大地的深情。結尾處「中書未免從高閣,不向林泉怨少恩」則透露出詩人對官場生涯的淡然態度,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自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情懷。

劉因

劉因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駰,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採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於朝,爲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