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憶人人」「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 段侯壽日:段侯的生日。
- 題橋:指在橋上題字,比喻有志向。
- 沉碑:指沉入水中的碑文,比喻不朽的功業。
- 著鞭人:指騎馬的人,比喻有志向的人。
- 浮雲富貴:比喻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
- 南柯太守:出自唐代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比喻夢境或虛幻的事物。
- 輞川別墅:唐代詩人王維的別墅,位於陝西藍田,這裏指隱居之地。
- 平泉小隱:指隱居在平泉,平泉是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所在地,這裏指隱居之地。
- 地長天久:形容時間長久。
- 金章:指官印,比喻官職。
- 買陂塘:指購買池塘,比喻隱居生活。
- 旋栽楊柳:指隨即種植楊柳,比喻隱居生活的閒適。
翻譯
題寫在橋上的志向,沉入水中的碑文所記載的功業,都不在那些騎馬有志者之後。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就像一場夢,如同南柯太守的故事。
在輞川的別墅,或是平泉的小隱居,這樣的計劃可以讓人長久地享受。即使有官印,也願意換成蓑衣,購買池塘,隨即種植楊柳,享受隱居的閒適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通過對比「題橋志氣」與「沉碑勳業」,以及「浮雲富貴」與「南柯太守」,強調了功名富貴的虛幻與短暫。後半部分則描繪了隱居生活的寧靜與長久,以及對這種生活的深切渴望。整首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高潔情懷。

李俊民
金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字用章,號鶴鳴,澤州晉城(今屬山西)人。
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韓王李元嘉後裔,排行第三。幼年能文。少時得名儒傳授程氏之學,即北宋哲學家程頤、程顥兄弟二人所奠定的「理學」,「其於理學淵源,冥搜隱索,雖片言隻字務有根據。」凡經傳子史百家之書,他無不硏究,未及仕,已成名儒。
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以經義舉進士第一(時年二十五歲),授應奉翰林文字,文名雄於一時。不久,任沁水縣令,幷提舉長平(今高平西北)倉事,進昇朝請大夫。未幾,因他厭惡官場應酬,棄官歸田,以所學教授鄉裏。由於他學問淵博,加之狀元聲威,從學者甚眾,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投師者不絶於門。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自中都(今北京城西南隅)南遷汴京(今開封市)。因爲戰亂,李俊民於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離開家鄉隱居於嵩州鳴皋山隱居,後遷徙至懷州(今河南沁陽),不久又隱於西山。在河南的這段時間,有隱士荆先生,授給他邵雍的《皇極》數學,李俊民對這種用符號、形象和數字推測宇宙變化的學説十分精通,當時深通此道的劉秉忠也對其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弗如。元滅金後,李俊民徙居懷州,不久又隱居於崇山。元政府澤州長官段直從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澤州教授,在大陽生活,他便千方百計招延澤州散在四方的名士,協助他教授學生,所以,僅五六年,所培養的人才,「以通經被選者」有一百二十二人。
元初,忽必烈即汗位前,劉秉忠曾嚮忽必烈推薦李俊民,盛贊他「易理,易數兩造精微」。元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忽必烈在藩邸,命以安車召見李俊民等金朝遺老,天天延訪,從不間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經史百家,無所不談。忽必烈想授以高官,但李俊民拒絶入仕,懇賜還山,忽必烈欽佩其氣節,尊重其人格,便派專人護送。忽必烈曾令張仲一曏李俊民討教有關禎祥方面的預言,因李俊民精通《皇極》數,所言神話般全部應驗。當忽必烈即汗位,改元中統,李俊民已卒於嵩山,享年八十五歲,葬於晉城崔家莊北。元世祖中統初,賜謚莊靖先生。
其文格沖澹和平,語言流暢(代表作《重修浮山女媧廟記》、《睡鶴記》);詩多憂幽激烈之音,寄懷深遠;其詞多詠物、寫景、應酬唱和之作,偶爾也抒發苦悶,如「人世閑愁都佔了,有情天也老」(《謁金門·和邦直》)。元世祖忽必烈曾對侍臣説:「朕求賢三十年,唯得竇漢卿及李俊民二人。」元人王特昇評價説:「鶴鳴老人,國朝之名士也,勇退居閑,朝經暮史,經學傳家尤長於理。」劉瀛序其集云:「先生詩,格律清新似東坡,句法奇傑似山谷。集句圓轉,脈絡貫穿,半山老人之體也。雄篇鉅章,奔騰放逸,昌黎公之亞也。」《四庫全書總目》贊其詩「類多幽憂激烈之音,繫念宗邦,寄懷深遠,不徒以清新奇崛爲工」。
有《莊靖集》十卷,包括詩七卷,文三卷。詞存六十八首,收入唐圭璋《全金元詞》。《莊靖集》有《九金人集》本、《山右叢書初編》本。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