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歌

柘枝舞罷竹枝歌,風燭須臾奈爾何。馬玉池中鴻雁密,定王臺上駱駝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柘枝舞:一種古代舞蹈,起源於唐代,以舞者手持柘枝(一種植物枝條)而得名。
  • 風燭:比喻人的生命短暫如風中之燭。
  • 須臾:極短的時間。
  • 馬玉池: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某個池塘或湖泊。
  • 鴻雁:大雁,常用來比喻書信或傳遞消息的人。
  • 定王臺:地名,古代建築,可能是某個王公貴族的觀景臺或行宮。
  • 駱駝: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這裏可能指商隊或使者。

翻譯

舞蹈結束,竹枝歌起,人生短暫如風中之燭,又能奈何。馬玉池中,鴻雁成羣,傳遞着遠方的消息;定王臺上,駱駝絡繹不絕,商旅使者往來頻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柘枝舞與竹枝歌的交替,以及馬玉池與定王臺的景象,表達了人生短暫與世事變遷的感慨。詩中「風燭須臾」形象地比喻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暫,而「鴻雁密」與「駱駝多」則展現了信息的傳遞與人們的往來,暗含了時間的流逝與人事的更迭。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對生命無常的深刻認識。

汪元量

宋臨安錢塘人,字大有,號水雲子。度宗鹹淳間進士。以善琴供奉內廷。宋亡,隨北去。後爲道士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蹤跡莫測。爲詩慷慨有氣節,多紀國亡北徙事,後人推爲“詩史”。有《水雲集》、《湖山類稿》。 ► 5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