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順宗皇帝問

· 如滿
佛從無爲來,滅向無爲去。 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爲衆生來,去爲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無爲:佛教術語,指無造作、無生滅的狀態,即事物的本然狀態,非人爲造作。
  • 法身:佛教術語,指佛的真身,即佛的精神實體,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
  • 虛空:佛教術語,指無邊無際、無實體的空間,比喻佛的法身廣大無邊。
  • 有念:指有意識的活動或思維。
  • 無念:指超越意識活動的狀態,即心無雜念。
  • 有住:指有固定的狀態或位置。
  • 無住:指無固定狀態,即無所執着。
  • 真如:佛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本性,即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變不壞。
  • 湛然:清澈、明淨的樣子。

翻譯

佛從無爲的狀態中來,又回到無爲的狀態中去。 佛的法身等同於虛空,常駐於無心之處。 有意識的思維歸於無念,有固定的狀態歸於無住。 佛來是爲了衆生而來,去也是爲了衆生而去。 清淨的真如如同深海,其體清澈常住不變。 智者應當善於思考,更不應有任何疑慮。

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僧人如滿回答順宗皇帝的問答詩,闡述了佛教的核心教義。詩中通過對「無爲」、「法身」、「虛空」、「無念」、「無住」等佛教術語的運用,表達了佛的本質和佛法的深奧。詩的語言簡潔而富有哲理,意境深遠,體現了佛教的超脫和智慧。通過對比「有念」與「無念」、「有住」與「無住」,強調了佛教追求的超越和解脫。最後兩句鼓勵智者深入思考,不要有疑慮,體現了佛教對智慧的重視和對信徒的鼓勵。

如滿

唐僧。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後居洛陽佛光寺。與順宗講談禪理,帝大悅,益重禪宗。 ► 2篇诗文

如滿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