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佛體:佛陀的身體,指佛陀的法身。
- 無爲:佛教術語,指沒有造作、不生不滅的狀態。
- 迷情:迷惑的情感,指世俗的煩惱和執着。
- 妄分別:錯誤的區分和執着。
- 法身:佛教術語,指佛陀的真理之身,無形無相,遍滿虛空。
- 虛空:無限的空間,沒有邊際。
- 有緣:有因緣,指因緣成熟,佛陀出現於世。
- 無緣:無因緣,指因緣不成熟,佛陀不顯現。
- 化衆生:教化衆生,引導衆生覺悟。
- 水中月:比喻佛陀的教化如同水中的月亮,雖可見而不可捉摸。
- 非常亦非滅:不是常住不變,也不是完全消失。
- 了見:明瞭看見。
- 無心:沒有執着的心,指超越了世俗的煩惱和執着。
- 自然無法說:自然而然地,無法用言語表達。
翻譯
佛陀的本體原本是不生不滅、無爲的狀態,但因衆生的迷惑情感而錯誤地執着和區分。佛陀的法身如同虛空一般,從未有過生滅。當因緣成熟時,佛陀便出現於世;當因緣不成熟時,佛陀則不顯現。佛陀處處教化衆生,就像水中的月亮,雖可見而不可捉摸。佛陀的存在既不是常住不變,也不是完全消失。生不是真正的生,滅也不是真正的滅。當我們明瞭看見那沒有執着的心時,自然而然地,就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了。
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僧人如滿回答順宗皇帝的問話,闡述了佛教的核心教義。詩中通過比喻和直白的語言,表達了佛陀的法身無生無滅、超越世俗的境界,以及佛陀教化的方式和目的。詩的最後幾句強調了超越言語和概念的真理,體現了佛教的「言語道斷」思想,即真理是無法用言語完全表達的,需要通過直接的體驗和領悟來理解。整首詩簡潔而深刻,展現了佛教哲學的深邃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