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嵊縣

· 陳高
行役苦晝熱,戒程當夜闌。 睡覺呼僕伕,出門路漫漫。 明月照人影,疏星掛樹間。 流螢點衣袂,零露溼巾冠。 朝遠剡溪水,俄入新昌山。 屬茲干戈際,愈覺行路難。 愧無經世資,何以濟險艱。 悒悒抱遠思,綿綿起憂端。 東方忽已白,林鳥鳴間關。 前瞻石嶺峻,喟然髮長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行役: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
  • 戒程:準備行程。
  • 夜闌:夜深。
  • 睡覺:醒來。
  • 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 :點綴。
  • 衣袂:衣袖。
  • 巾冠:頭巾和帽子。
  • 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縣。
  • :正值。
  • 干戈:戰爭。
  • 經世資:治理國家的才能。
  • 悒悒:憂愁不安的樣子。
  • 綿綿:連續不斷。
  • 憂端:憂慮的思緒。
  • 間關:形容鳥鳴聲。
  • 喟然:嘆氣的樣子。

翻譯

我因服役而忍受着白天的炎熱,準備在夜深人靜時啓程。醒來後呼喚僕人,出門時路途遙遠。明亮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稀疏的星星掛在樹梢間。流動的螢火蟲點綴在我的衣袖上,零星的露水溼透了我的頭巾和帽子。早晨離開剡溪的水邊,不久便進入了新昌的山中。正值戰亂之際,更加感到行路的艱難。我慚愧沒有治理國家的才能,如何能幫助渡過這艱險。憂愁不安地懷抱着遠大的思緒,連續不斷地涌起憂慮的念頭。東方的天空忽然泛白,林中的鳥兒開始鳴叫。向前望去,石嶺險峻,我不禁發出長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戰亂時期夜行山路的艱辛與憂慮。詩中通過夜晚的月光、星辰、螢火蟲和露水等自然景象,烘托出旅途的孤寂與艱難。同時,作者對自己的無力感與對時局的憂慮交織在一起,表達了一種深沉的無奈與憂國之情。詩的結尾,以東方的泛白和鳥鳴作爲新的一天的開始,但面對險峻的石嶺,作者只能發出長嘆,這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感慨,也是對時代困境的深刻反映。

陳高

元溫州平陽人,字子上,號不繫舟漁者。順帝至正十四年進士。授慶元路錄事,明敏剛決。不滿三年,自免去。再授慈溪縣尹,亦不就。方國珍欲招致之,無從得。平陽陷,浮海過山東,謁河南王擴廓帖木兒,論江南虛實,陳天下之安危。擴廓欲官之,會疾作卒。有《不繫舟漁集》、《子上存稿》。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