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北禪釋天泉長老入燕
金身夢覺白馬東,西來禪教各一宗。講師高據獅子座,緇素羣集驚盲聾。
天華咫尺飛墜地,夜燭神光滿室紅。遠師道林嗣宗風,專談義學離禪鋒。
三葉五性總超詣,一枝擘與天泉翁。不泥筌蹄求解脫,不執文字迷本空。
黃梅四月上盧龍,騎驢不下莫相逢。徐州麥飯足可飽,青州布衫誰與縫。
盧溝橋邊石頭滑,飛錫徑入明光宮。手揮玉麈天顏喜,身被紅綃帝渥濃。
回頭卻笑虎丘石,夜半不憶寒山鍾。君不見懶殘昔住衡山峯,使者召之終不從,天寒垂涕石窟中。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金身:指佛像。
- 白馬:指佛教傳入中國的象徵,傳說佛教最初由白馬馱經而來。
- 禪教:禪宗的教義。
- 一宗:一個宗派。
- 講師:講解佛法的高僧。
- 高據:高高坐在。
- 獅子座:比喻講師坐的高座。
- 緇素:僧人和俗人。
- 盲聾:比喻無知無覺。
- 天華:天花,比喻佛法的高妙。
- 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 夜燭:夜晚的燭光。
- 神光:神奇的光芒。
- 滿室紅:形容室內充滿紅光。
- 遠師:遠方的師傅。
- 道林:指佛教中的道林宗。
- 嗣宗風:繼承宗派的風範。
- 專談義學:專門講解佛法的義理。
- 離禪鋒:脫離禪宗的激烈辯論。
- 三葉五性:佛教術語,指佛性的不同表現。
- 總超詣:總體上達到高深的境界。
- 一枝擘:比喻傳授佛法。
- 天泉翁:指天泉長老。
- 不泥筌蹄:不拘泥於形式。
- 求解脫:追求解脫。
- 不執文字:不執着於文字。
- 迷本空:迷失於本來的空無。
- 黃梅四月:指黃梅時節的四月。
- 上盧龍:前往盧龍。
- 騎驢不下:騎着驢子不下來。
- 莫相逢:不要相遇。
- 徐州麥飯:徐州地區的麥飯。
- 足可飽:足夠吃飽。
- 青州布衫:青州地區的布衫。
- 誰與縫:誰來縫製。
- 盧溝橋:地名,位於北京。
- 石頭滑:石頭很滑。
- 飛錫:僧人行走的錫杖。
- 徑入:直接進入。
- 明光宮:宮殿名。
- 手揮玉麈:手持玉製的拂塵。
- 天顏喜:天子的臉色喜悅。
- 身被紅綃:身上披着紅色的綢緞。
- 帝渥濃:皇帝的恩澤深厚。
- 回頭卻笑:回頭嘲笑。
- 虎丘石:虎丘山的石頭。
- 夜半不憶:半夜不記得。
- 寒山鍾:寒山寺的鐘聲。
- 懶殘:懶惰的人。
- 衡山峯:衡山的山峯。
- 使者召之:使者召喚他。
- 終不從:最終沒有跟隨。
- 天寒垂涕:天氣寒冷,流下鼻涕。
- 石窟中:在石窟裏。
翻譯
佛像夢醒,白馬東來,西方的禪宗教義分爲不同的宗派。講師高坐在高座上,僧人和俗人聚集一堂,驚歎於他的教誨。天花近在咫尺地飛落,夜晚的燭光照亮整個房間,紅光滿室。遠方的師傅繼承了道林宗的風範,專門講解佛法的義理,脫離了禪宗的激烈辯論。他傳授佛法,不拘泥於形式,追求解脫,不執着於文字,不迷失於本來的空無。
黃梅時節的四月,前往盧龍,騎着驢子不下來,不要相遇。徐州地區的麥飯足夠吃飽,青州地區的布衫誰來縫製。盧溝橋邊的石頭很滑,僧人手持錫杖直接進入明光宮。手持玉製的拂塵,天子的臉色喜悅,身上披着紅色的綢緞,皇帝的恩澤深厚。回頭嘲笑虎丘山的石頭,半夜不記得寒山寺的鐘聲。
你沒看見懶惰的人曾經住在衡山的山峯上,使者召喚他,他最終沒有跟隨,天氣寒冷,流下鼻涕,在石窟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佛教高僧天泉長老的教誨和行跡,通過對比和象徵手法,展現了佛教的深遠影響和高僧的非凡境界。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佛教術語和典故,如「金身」、「白馬」、「禪教」等,體現了作者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時,通過描繪天泉長老的教誨場景和行蹤,傳達了對高僧智慧和慈悲的讚美。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對佛教文化和高僧精神的一種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