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甲辰: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具體對應哪一年需要根據歷史年表來確定。
- 偈:(jì) 佛教中的一種韻文,通常用於表達佛教教義或修行心得。
- 衲:(nà) 指僧人,因爲僧人常穿補綴的衣服,故稱。
- 少陵:指唐代詩人杜甫,因其曾居住在長安少陵附近,故稱。
- 祠:(cí) 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廟宇。
翻譯
在甲辰年中秋節後的第二天,我前往德山禮拜鑑大師的塔,偶然間寫下了四首偈語,與同行的僧人們分享。
我手中拿着的棒子似乎有了眼睛,能夠辨認方向,但在聲音中尋找文字的含義,我卻一無所知。
前幾天我經過少陵祠,那裏的秋花和秋鳥,一切都像詩一樣美好。
賞析
這首作品是袁宏道在特定時間(甲辰中秋後二日)和地點(德山鑑大師塔)所作的偈語,表達了他對佛教修行和自然美景的感悟。詩中「棒頭有眼師辨取」一句,形象地描繪了修行者通過直覺和悟性來領悟佛法的情景。而「響裏尋文我不知」則反映了作者在修行過程中的謙遜和對未知的敬畏。後兩句則通過對少陵祠中秋景的讚美,展現了自然與詩意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對詩歌創作的熱愛。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 《 過滕贈令尹趙年兄乾所 》 —— [ 明 ] 袁宏道
- 《 十二月十八日至蘄陽舍舟從興國走咸寧道出金牛鎮山路如刀脊飛雪浸膚輿人艱窘幾不能步然千峯綴雪或如鴉鵛或如 》 —— [ 明 ] 袁宏道
- 《 潘庚生館同諸公得錢字 》 —— [ 明 ] 袁宏道
- 《 別方子公 》 —— [ 明 ] 袁宏道
- 《 鄴城道 》 —— [ 明 ] 袁宏道
- 《 崇國寺葡萄園集黃平倩鍾君威謝在杭方子公伯修小修劇飲 》 —— [ 明 ] 袁宏道
- 《 夜入桃源縣月中 》 —— [ 明 ] 袁宏道
- 《 伏波將軍避暑石室 其二 》 —— [ 明 ]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