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陵

文叔真有爲,先生真無用。 試問宛洛都,誰似嚴灘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嚴陵:即嚴光,字子陵,東漢隱士,曾與劉秀同學。劉秀即位後,嚴光隱居於富春江,其垂釣之処被稱爲嚴陵灘。
  • 文叔:劉秀的字,東漢開國皇帝。
  • 真有爲:確實有作爲,指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
  • 真無用:確實沒有世俗的用処,指嚴光拒絕了劉秀的征召,選擇隱居。
  • 宛洛:宛指宛城,即今河南南陽;洛指洛陽,東漢的都城。這裡代指繁華的都市和權力中心。
  • 嚴灘:即嚴陵灘,嚴光隱居垂釣的地方。

繙譯

劉秀確實有建立國家的偉大作爲, 而嚴光先生則真是個無世俗用処的人。 試問那繁華的宛城和洛陽都城, 有誰能像嚴陵灘那樣被人們所重眡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劉秀和嚴光的生平,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功名的淡漠。詩中“真有爲”與“真無用”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嚴光超脫世俗的高潔品格。後兩句以“宛洛都”與“嚴灘重”作比,進一步強調了嚴光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崇高評價。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