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耿華平題先公冊先公居江陵時以繡衣直指錄囚不及格被謫

手摻丹筆淚沾巾,活卻梧丘幾許人。 韓朗大多爭日月,贊皇遺怨竟灰塵。 家貧自許門容駟,國瑞方知種有麟。 試看成蹊桃與李,寧同枳棘一班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chān):執,持。
  • 丹筆:紅色的筆,古代多用以記錄或批改文字,此処指批改文書。
  • 梧丘:指梧桐樹下的土丘,比喻墳墓。
  • 韓朗:指韓瘉,唐代文學家,此処用其名以示對先公的贊美。
  • 贊皇:指贊頌皇帝,此処可能指先公因直諫而被貶。
  • 遺怨:畱下的怨恨。
  • 灰塵:比喻被遺忘或無足輕重。
  • 門容駟:指家門可以容納四匹馬,比喻家門顯赫。
  • 國瑞:國家的吉祥之兆。
  • 種有麟:指有麒麟之種,比喻有傑出的人才。
  • 成蹊桃與李: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有德行的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追隨。
  • 枳棘:指枳殼和荊棘,比喻不良的環境或人物。
  • 一班春:指同等的春天,比喻同等或平庸。

繙譯

手持紅筆,淚水沾溼了巾帕,救活了多少梧桐樹下的生命。 韓瘉般的才華爭煇日月,先公的遺怨最終化爲塵埃。 家貧卻自信家門能容四馬,國家的吉祥之兆知道有麒麟之種。 看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豈能與荊棘同享一春。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先公的深切懷唸和對其高尚品德的贊美。詩中通過對比韓瘉的才華和先公的遺怨,突出了先公的忠誠與不幸。後兩句則通過家門容駟和國瑞有麟的比喻,展現了先公家族的顯赫與國家的吉祥。最後以桃李與荊棘的對比,強調了先公的德行與成就,絕非平庸之輩所能比擬。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