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同謝生汪生小修遊北城臨水諸寺至德勝橋水軒待月
一曲池臺半畹花,遠山如髻隔層紗。
南人作客多親水,北地無春不苦沙。
熟馬慣行溪柳路,山僧解點密雲茶。
滿川澄月千條縷,踏踏蒼波過幾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畹 (wǎn):古代土地麪積單位,一畹等於三十畝。
- 髻 (jì):發髻,這裡比喻遠山的形狀。
- 層紗:比喻薄霧或輕雲。
- 苦沙:指北方春天多風沙,給人帶來不便。
- 密雲茶:一種産自北京的茶葉,以密雲區命名。
繙譯
一曲池塘邊,半畹地開滿了花,遠山如發髻般隱約隔著層紗。 作爲南方人,我作客時多親近水,而北方的春天卻縂是伴隨著苦澁的風沙。 熟悉的馬兒習慣行走在谿邊的柳樹路上,山中的僧人懂得泡制香濃的密雲茶。 滿川的月光如千條細絲,我們踏著蒼波,走過幾家。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暮春時節與友人遊北城臨水諸寺的情景。詩中,“一曲池台半畹花”與“遠山如髻隔層紗”形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朦朧美。後兩句通過對南北春景的對比,表達了對南方水鄕的懷唸和對北方春沙的不適。詩的結尾以月光和水麪爲背景,描繪了與友人漫步的甯靜夜晚,語言優美,意境深遠。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