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字

儒生習氣總難除,萬轉千番楮墨餘。 入地也應爲帶草,化蟲依舊作蟫魚。 江南塞北難移性,兄弟妻孥總解書。 一掃雲間狂跡去,研光千尺展空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楮墨:指紙和墨,代指書寫或文學創作。
  • 帶草:指墓地上的草,比喻死後。
  • 蟫魚: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小魚,此処比喻死後化爲蟲魚。
  • 解書:理解書本,指有文化。
  • 雲間:指高遠的天空,比喻過去的狂放不羈。
  • 研光:磨墨,準備書寫。

繙譯

儒生的習氣縂是難以根除,千百次地書寫,紙墨之餘仍不休。 即使入土爲安,也願化爲墓草,死後依舊化作水中的蟫魚。 無論江南還是塞北,本性難移,兄弟妻兒都有文化,能理解書本。 一掃過去天空中的狂放痕跡,磨墨準備,千尺研光,展開一片空曠的虛無。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儒生身份的自我認同和對文學創作的執著。詩中,“楮墨馀”和“化蟲依舊作蟫魚”躰現了作者對文學的不懈追求,即使死後也願與文學爲伴。同時,詩中的“江南塞北難移性”和“兄弟妻孥縂解書”展示了作者及其家族對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最後兩句“一掃雲間狂跡去,研光千尺展空虛”則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狂放生活的告別,以及對未來文學創作的期待和準備。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情懷和堅定的文化自信。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