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以內溪爲之界不可不橋橋加以亭岐山隱現眺望宜焉

一溪初入處,白雲補空明。 中有丘壑性,煙霞忽已盈。 佳期如可騁,築室水中迎。 荷蓋依木末,桃津隔世程。 遠望來荒忽,餘心出杜蘅。 索勝思前步,貪幽聊止情。 孺歌呼小聽,客笑待三成。 料理古人意,臨流百慮清。 滴瀝風林響,還依晚澗縈。 退尋川上理,何必遠畦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岐山:山名,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
  • 丘壑性:指山水之間的自然特性。
  • 荷蓋:荷葉,比喻遮蓋。
  • 桃津:桃花源,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荒忽:遙遠而模糊。
  • 杜蘅:一種香草,這裏比喻思緒或情感。
  • 索勝:尋求勝景。
  • 孺歌:兒童的歌聲。
  • 料理:處理,安排。
  • 滴瀝:水滴聲。
  • 晚澗:傍晚的溪澗。
  • 退尋:退而尋求。
  • 畦瀛:田間小路,比喻平凡的生活環境。

翻譯

門外的小溪成了界限,不得不建橋,橋上再加上亭子,岐山的影子若隱若現,非常適合遠望。 [明]郭之奇 剛進入這條小溪的地方,白雲填補了天空的空隙,顯得格外明亮。 這裏有着山水的自然特性,煙霧和霞光突然間充滿了視野。 如果想要追求美好的時光,可以在水邊築起小屋迎接。 荷葉依附在樹梢,桃花源般的隱居之地隔絕了塵世的進程。 遠遠望去,景色遙遠而模糊,心中的思緒如同杜蘅香草般飄出。 尋求美景時思考前行的步伐,貪戀幽靜之地暫且止住情感。 兒童的歌聲呼喚着小小的聽衆,客人們笑着等待事情的進展。 處理古人的意境,站在水邊,各種思緒變得清晰。 風吹過樹林,水滴聲響,依然依偎在傍晚的溪澗旁。 退而尋求河邊的道理,何必遠離平凡的生活環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山水間的寧靜景象,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自然與人的和諧共處。詩中「白雲補空明」、「煙霞忽已盈」等句,以自然景色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後文通過「荷蓋依木末,桃津隔世程」等句,進一步以象徵手法描繪了理想中的隱居之地,體現了詩人對塵世的超脫和對自然寧靜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隱居生活的熱愛與嚮往。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