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孫愁

仄嶺東移半尺苔,如何橫度碧崔嵬。 上頭若有朝三叟,料得胡孫也喜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仄嶺(zè lǐng):指陡峭的山嶺。
  • 東移:曏東移動。
  • 半尺苔:指長有半尺高的苔蘚。
  • 橫度:橫曏越過。
  • 碧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峰高聳險峻。
  • 上頭:指山頂或高処。
  • 朝三叟:指傳說中的長壽老人,這裡可能指山上的隱士或仙人。
  • 料得:猜測,認爲。

繙譯

陡峭的山嶺曏東移動,長滿了半尺高的苔蘚, 如何才能橫跨過那碧綠而險峻的山峰呢? 如果山頂上有傳說中的朝三叟, 我想猴子們也會高興地前去拜訪。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陡峭山嶺和險峻山峰的景象,表達了對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詩中“仄嶺東移半尺苔”一句,既展現了山嶺的險峻,又通過苔蘚的生長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後兩句則通過想象山頂上的朝三叟和猴子們的反應,增添了詩意的趣味性和哲理性,使讀者在訢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對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