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發珠江承諸子攜酒餞送用前韻賦別

揚舲撾鼓發江干,變徵聲高七月寒。 夜竹可能知大漢,日邊何處是長安。 杯因惜別兼賢聖,策爲憂時雜管韓。 燕石自慚仍躍冶,歸來休笑舊儒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揚舲:揚帆。舲,小船。
  • 撾鼓:敲鼓。
  • 江干:江邊。
  • 變徵:古代音樂中的變調,此處指歌聲激昂。
  • 大漢:指漢朝,也泛指中國。
  • 日邊:比喻京城或皇帝身邊。
  • 長安:古代中國的都城,代指京城。
  • 燕石:燕地的石頭,比喻珍貴但不顯眼的東西。
  • 躍冶:比喻有才能的人不爲人知,如同在冶煉中跳躍的金屬。
  • 儒冠:儒生的帽子,代指儒生或讀書人。

翻譯

揚帆敲鼓,從江邊出發,高亢的變調歌聲在七月的寒風中迴盪。 夜晚的竹林或許能知曉大漢的輝煌,但日邊(京城)的長安又在何處呢? 酒杯中混合着惜別之情與賢者的智慧,策略中夾雜着對時局的憂慮與管仲、韓非的智慧。 燕地的石頭雖自慚形穢,卻仍在冶煉中躍動,歸來時,請不要嘲笑我這頂舊儒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離別時的複雜情感。詩中,「揚舲撾鼓」與「變徵聲高」共同營造了一種激昂而又略帶淒涼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內心的豪情與不捨。通過「夜竹」與「日邊」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與對個人前途的迷茫。結尾的「燕石」與「儒冠」則巧妙地以物喻人,既顯示了詩人的自謙,也透露出他對自己身份和使命的堅持與自豪。

陳邦彥

陳邦彥

明廣東順德人,字令斌。爲諸生,意氣豪邁。福王時,詣闕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鍵讀而偉之。既即位,授監紀推官。未任,舉於鄉。以蘇觀生薦,改職方主事,監廣西狼兵,授贛州。至嶺,聞隆武帝敗,乃止。西行謁桂王,擢兵科給事中。旋聞桂王兵敗,避居山中。清兵破廣州,觀生死。邦彥乃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兵敗入清遠,與諸生朱學熙據城固守。城破被執,不食五日,被害。永曆諡忠憫,贈兵部尚書。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