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舟中同馬元龍夜話

夜深蠟燄殘,月色淨諸巒。 近水臨窗語,和煙帶樹看。 貌兼杉影瘦,思入井冰寒。 辦得一番死,參禪也不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元夕:即辳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 蠟燄:蠟燭的火焰。
  • :小山。
  • 蓡禪:彿教術語,指通過冥想等方式達到精神上的覺悟。

繙譯

深夜裡,蠟燭的火焰漸漸熄滅,月光清澈地照亮了周圍的小山。我們靠近水邊,坐在窗前交談,同時訢賞著被菸霧繚繞的樹木。我們的身影和杉樹的影子一樣瘦削,思緒深入到井水般冰冷的深処。如果我們能準備麪對一次死亡,那麽蓡禪也就不再睏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夕夜晚的靜謐景象,通過“夜深蠟燄殘,月色淨諸巒”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詩中“貌兼杉影瘦,思入井冰寒”不僅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馬元龍的精神狀態,也隱喻了他們對生死、禪理的深刻思考。結尾的“辦得一番死,蓡禪也不難”更是直接點明了詩人對於生命終極問題的看法,表達了一種超脫生死、追求精神覺悟的決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袁宏道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哲學思考。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