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黃公紹博士赴北雍

似舅才名見國工,承家經術幾人同。 能詩爭羨匡文學,解易誰如戴侍中。 碣石雁行秋色裏,橋門鵷序日華東。 西京舊典諮同異,講席何須更築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國工:國中技藝高超的人。
  • 經術:指經學,即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
  • 匡文學:指匡衡,西漢時期的文學家、政治家。
  • 戴侍中:指戴聖,西漢時期的經學家,曾任侍中。
  • 碣石:山名,位於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 雁行:比喻排列整齊有序,如雁群飛行。
  • 橋門:指太學的門,古代太學設有橋門,是士子出入的地方。
  • 鵷序:指朝班的行列,比喻官員的行列整齊有序。
  • 日華:指日光的光華。
  • 西京:指長安,即今西安,漢代的都城。
  • 同異:指事物的相同與不同之処。
  • 講蓆:指講學的蓆位。

繙譯

你的才華如同你的舅父一樣,在國內技藝高超的人中顯赫,繼承家學的經學造詣幾乎無人能比。 在詩歌創作上,人們都羨慕你如同匡衡那樣的文學才華,而在解讀《易經》方麪,又有誰能比得上戴聖呢? 在碣石山的鞦色中,雁群排列有序地飛翔,而在太學的橋門処,官員們的行列整齊地排列在日光之下。 在長安的舊典中,我們探討事物的相同與不同之処,講學的蓆位又何須再建造新的宮殿呢?

賞析

這首作品贊美了黃公紹的才華和學識,將其與歷史上的文學家和經學家相提竝論,展現了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詩中通過碣石雁行和橋門鵷序的意象,描繪了鞦日太學中的景象,寓意著黃公紹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黃公紹講學之地的期待,認爲其學識足以在任何地方傳授,無需再建新的講學場所。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