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山銘

穹窿太和,上參冥莫。 近接嵩華,遠拔衡霍。 明後有作,是稱靈嶽。 上帝攸居,天柱是度。 赫赫成後,玄戈再援。 神之相之,用武以斷。 穆穆肅皇,中興江漢。 神之啓之,守文以纘。 巍巍天柱,前俯璚臺。 層城萬仞,上應中臺。 地軸盤結,雲漢昭回。 靈蹤久閟,真路乍開。 爰飾雲構,造於中天。 冠峯被麓,舄奕墟躔。 丹碧霞煥,棟宇星懸。 勢侔太一,巧極望仙。 神之所妥,鉤陳營衛。 鞭風駕霆,出入雲際。 神之所臨,徵靈表異。 康國阜民,克顯於世。 玄圃之巒,仁後所履。 丹丘之屺,仙靈所倚。 鹹障大荒,曷窺元始。 追茂至道,孰踰斯美。 惟茲崇報,前掩禪封。 在帝左右,罔或不共。 四氣順序,萬方景從。 昭佑我明,受福無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穹窿(qióng lóng):形容天空高遠無邊。
  • 冥莫:深邃不可測。
  • 嵩華:指嵩山和華山。
  • 衡霍:指衡山和霍山。
  • 明後:明君。
  • 靈嶽:神聖的山嶽。
  • 天柱:神話中支撐天空的柱子。
  • 赫赫:顯赫,威嚴。
  • 玄戈:古代兵器,此處象徵武力。
  • 穆穆:莊嚴,恭敬。
  • 中興:復興,振興。
  • 守文:遵守文治。
  • (zuǎn):繼承。
  • 璚臺(qióng tái):美玉砌成的臺。
  • 層城:層層疊疊的城牆。
  • 雲漢:銀河。
  • 昭回:明亮迴旋。
  • 靈蹤:神靈的蹤跡。
  • (bì):關閉,隱藏。
  • 雲構:高聳入雲的建築。
  • 舄奕(xì yì):連綿不斷。
  • 墟躔(xū chán):星宿的位置。
  • 丹碧:紅綠相間的色彩。
  • 鉤陳:星名,指北極星附近的星羣。
  • 康國阜民:使國家安定,人民富足。
  • 玄圃:傳說中的仙境。
  • 丹丘:神話中的仙山。
  • 大荒:邊遠荒涼之地。
  • 追茂:追求繁榮。
  • 至道:最高的道德或真理。
  • 崇報:崇高的報答。
  • 禪封:禪讓和封賞。
  • 罔或:沒有。
  • 四氣:四季的氣候。
  • 景從:景仰跟隨。

翻譯

高遠無邊的太和山,高聳入雲,與深邃的天空相接。它近似嵩山和華山,遠超衡山和霍山。明君若有所作爲,這座山便是神聖的象徵。上帝所居住的地方,是天柱所在之處。威嚴的君王,再次揮動玄戈,神靈相助,以武力決斷。恭敬的肅皇,在江漢之地振興國家。神靈啓示,遵守文治,繼承傳統。巍峨的天柱山,俯瞰着美玉砌成的臺,層層疊疊的城牆高達萬仞,與中臺星宿相應。地軸盤結,銀河明亮迴旋。神靈的蹤跡久已隱藏,真道之路剛剛開啓。於是建造高聳入雲的建築,直達天空。山峯被覆蓋,星宿連綿不斷。紅綠相間的色彩如霞光般燦爛,建築的棟樑如星辰般懸掛。其勢可比太一,巧奪天工,勝似仙境。神靈所安息之處,由鉤陳星羣護衛。神靈所降臨之地,顯現出靈異,使國家安定,人民富足,顯赫於世。玄圃的仙山,仁君所踏足;丹丘的仙山,仙靈所依附。這些都遠超過邊遠荒涼之地,難以窺見其始。追求繁榮至道,無過於此美。這種崇高的報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帝王的左右,無不共同。四季氣候順序,萬方景仰跟隨。明光照耀我明,受福無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太和山的雄偉與神聖,通過豐富的意象和華麗的辭藻,展現了山的高遠、神聖與靈異。詩中,「穹窿太和」、「天柱」等詞彙凸顯了山的崇高地位,而「赫赫成後」、「穆穆肅皇」則體現了君王的威嚴與恭敬。整首詩充滿了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以及對國家繁榮與人民安康的祈願,體現了明代文人對天地神靈的崇拜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