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山懷古

峴亭標往勝,楚俗舊登臨。 昔墮看碑淚,今傷歧路心。 江山無改易,賢達幾消沉。 緬想昔人嘆,翻爲後代欽。 雍臺臨漢水,樊口接荊岑。 樹似遺棠愛,川如睹洛深。 誰知感慨者,名向此山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峴山: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陽市。
  • 峴亭:位於峴山上的亭子。
  • 賢達:有才能、有德行的人。
  • 緬想:深切地思念。
  • 雍臺:古代地名,此處指峴山附近的地方。
  • 樊口:地名,位於今湖北省鄂州市。
  • 荊岑:即荊山,位於湖北省西部。
  • 遺棠:指古代賢人留下的美好影響。
  • 睹洛:看到洛水,比喻看到美好的景象。

翻譯

峴山上的亭子標誌着往昔的勝景,楚地的風俗歷來喜歡登高望遠。 曾經因爲看到碑文而感動落淚,如今卻爲人生道路的分歧而感到悲傷。 江山依舊,未曾改變,但許多賢能之士已經沉寂。 深切思念昔人的嘆息,反而成爲後人所欽佩的。 站在雍臺俯瞰漢水,樊口與荊山相接。 樹木彷彿還留有賢人遺下的美好影響,河流深邃如同看到了洛水的美景。 誰知道那些感慨萬分的人,他們的名聲正是從這座山中尋得的。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峴山的描繪,表達了對往昔賢人的懷念和對時光流轉、人事變遷的感慨。詩中「江山無改易,賢達幾消沉」一句,既展現了自然的恆常,又暗含了對人才凋零的哀嘆。後文通過對雍臺、樊口等地的描寫,進一步以景抒情,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文化的深沉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長河中人物命運的深刻洞察和無限感慨。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