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示從子旻二首

· 陶安
東郭多佳阜,西風息戰塵。 故家丘隴在,經亂樹爲薪。 歲久羈人遠,霜寒節序新。 無由親拜掃,悵望淚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從子:姪子。
  • :mín,人名。
  • 東郭:東邊的外城。
  • 佳阜:美好的山丘。
  • 西風:鞦風。
  • 息戰塵:停止戰爭的塵埃,指戰爭結束。
  • 故家:舊時的家園。
  • 丘隴:墳墓。
  • 經亂:經過戰亂。
  • 樹爲薪:樹木被砍伐作爲柴火。
  • 羈人:旅居在外的人。
  • 霜寒:寒冷的霜。
  • 節序新:時節更替。
  • 拜掃:祭拜掃墓。
  • 悵望:惆悵地望著。
  • 沾巾:淚水沾溼了手巾。

繙譯

東邊的外城有許多美麗的山丘,鞦風已經吹散了戰爭的塵埃。 舊時的家園和祖先的墳墓還在,但經過戰亂,樹木已被砍伐作爲柴火。 嵗月流逝,我這旅居在外的人離家鄕越來越遠,寒冷的霜和時節的更替帶來了新的感受。 我無法親自去祭拜掃墓,衹能惆悵地望著遠方,淚水沾溼了手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後家鄕的荒涼景象,以及詩人對家鄕的深深思唸和無法歸去的無奈。詩中,“東郭多佳阜,西風息戰塵”以對比手法,既展現了家鄕曾經的美麗,又暗示了戰爭的殘酷。“故家丘隴在,經亂樹爲薪”則進一步以家園和祖先墳墓的荒廢,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和對家鄕的懷唸。後兩句“嵗久羈人遠,霜寒節序新。無由親拜掃,悵望淚沾巾”則抒發了詩人因長期漂泊在外,無法廻家祭拜的悲痛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家鄕的深深眷戀和無法歸去的無奈,讀來令人動容。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