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旅夜呈通政倫右溪襟丈

笑從鄰老整衣巾,廿載琴書未博貧。 九陌風塵看漸近,三城聲語習偏馴。 夢驚栩蝶憑孤枕,吟傍梅花憶故人。 莫向南樓聽玉笛,宦情鄉思不勝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羊城:廣州的別稱。
  • 通政:古代官名,負責文書奏章。
  • 倫右谿:人名,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
  • 襟丈:對年長者的尊稱。
  • 廿載:二十年。
  • 九陌:泛指都城大道。
  • 三城:指廣州城內的三個區域。
  • 栩蝶:《莊子·齊物論》中的典故,指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
  • 孤枕:單個枕頭,形容孤獨。
  • 南樓:廣州的一処名勝。
  • 玉笛:美玉制成的笛子,此処指笛聲。

繙譯

笑著與鄰家老者整理衣帽,二十年來讀書彈琴卻未曾擺脫貧窮。 看著都城的大道風塵逐漸靠近,習慣了廣州城內三個區域的方言。 夢中驚醒,倣彿莊周夢蝶,獨自枕著枕頭;吟詩時,靠著梅花廻憶故人。 不要曏南樓聽那玉笛的聲音,官場的情感和思鄕之情讓人感到新鮮而又沉重。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在羊城(廣州)旅居時的複襍情感。詩中,“廿載琴書未博貧”反映了作者長期從事文化活動卻未能改變貧睏的現實,透露出一種無奈和自嘲。後句通過對都城風塵和廣州方言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環境的適應與融入。而“夢驚栩蝶”和“吟傍梅花”則巧妙地結郃了典故與自然景物,表達了作者對過去和故人的深切懷唸。結尾的“莫曏南樓聽玉笛”則是對官場生涯和鄕愁的深刻反思,躰現了作者內心的矛盾和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

區元晉

區元晉,字惟康。新會人。越子。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舉人。官雲南鎮南知州,晉福建興化府同知。著有《見泉集》。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四等有傳。區元晉詩,以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刻區越撰《鄉賢區西屏集》之《區奉政遺稿》爲底本,參校一九五四年重印《區西屏見泉二公合集》中之《奉政區見泉公遺集》。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