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羣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

· 高適
駕車出人境,避暑投僧家。 裴回龍象側,始見香林花。 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 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則是無心地,相看唯月華。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出人境:離開自己所在之地到外面。
  • 僧家:指寺廟。
  • 裴回:同「徘徊」(pái huái),形容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 。
  • 龍象:原指兩種大力的動物,用以比喻佛教中的高僧大德。這裏指寺廟中的莊嚴景象 。
  • 香林花:寺廟中香氣繚繞的樹林和盛開的花朵。
  • 及經:比得上研讀經典。
  • 不勝茶:比不上喝茶。
  • 此道:這裏指佛法。
  • 搜袈裟:意爲深入研究佛教相關的事物。袈裟是僧人的服裝,代指佛門之事。
  • 談空:在佛教語境中,談論對空的領悟,探討萬物皆空的佛理。
  • 持誡:遵守佛教戒律。
  • **無心地:指內心達到沒有雜念的境界。

翻譯

駕車去到外地,爲了避暑來到這僧人的居所。在莊嚴的寺廟旁徘徊許久,纔看見那芬芳的樹林和盛開的繁花。論讀書我比不上研讀經典,談飲酒我還不如喜好喝茶。我知道你已然領悟了佛法的真諦,只是還未曾深入探究佛門諸事。談論着空明的佛理,忘卻了外界的紛紛擾擾,堅守着戒律能破除諸多邪念。此時我們內心都已沒有了雜念,相對而坐,唯有天空的月光相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開善寺與友人陳十六共度時光的情景。開篇點明駕車避暑來到僧家,爲全詩奠定了清幽的氛圍。「裴回龍象側,始見香林花」通過詩人徘徊於寺廟周邊,緩緩引出香林繁花,展現出寺廟獨特的寧靜與美好。

「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在這佛門之地,感受到佛法經典的深邃和清茶般淡泊生活的韻味,讀書飲酒與誦經喝茶相比,竟落了下風。「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則表達出對友人陳十六有慧根且已領悟佛法,但還可更深入修行的看法。

「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具體闡述了在寺廟中談佛論道的感悟,忘卻外界紛紛擾擾,持戒可御邪,體現出對佛法境界的追求。最後「則是無心地,相看唯月華」描繪出兩人在佛法感悟後內心一片純淨,唯有月光相伴的靜謐畫面,給人以空靈、悠遠的意境感受,全詩表達了詩人對佛門寧靜境界的嚮往以及與友人在精神追求上的契合 。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