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金山寺

萬古波心寺,金山名目新。 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 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 誰言張處士,題後更無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萬古:千年萬載,形容極其久遠的時間。
  • 波心:水流的中心。
  • 剩得:剩下,這裏指有很多。
  • 過櫓:經過的船槳,這裏代指過往的船隻。櫓(lǔ),一種划船工具。
  • 僧定:僧人靜坐修行。**
  • 張處士:唐代詩人張祜,處士是古時候對不做官的讀書人的稱呼。

翻譯

在那波濤滾滾的江心,有一座歷經千年的古寺,金山這個名號,卻始終新意不減。在這高處,天空遼闊,似乎月亮也格外多;地面十分狹窄,卻乾淨得不染一絲塵埃。過往船隻搖動的船槳,會驚擾到僧人靜坐修行;澎湃洶涌的波濤,高高濺起,彷彿要撲到佛的身上。誰說自從張祜這位處士題詩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能寫出好詩來了?

賞析

這首詩開篇點明金山寺身處波濤中心,雖歷經萬古,「名目新」又暗示它獨特常新 。頷聯「天多剩得月,地少不生塵」,從空間角度,以獨特的視角展現金山寺的空靈超凡,寬闊的天際似乎月亮格外多,狹小的地面一塵不染,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頸聯則從動態入手,「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通過過往船隻打擾僧人修行、驚濤沖刷佛身的描繪,使畫面充滿動感,也從側面體現出金山寺在滔滔江水衝擊下的沉穩。尾聯針對張祜曾在金山寺留下詩作,詩人提出不同看法,表明即便有前人的好詩,後來人依然有創作的空間,展現出詩人的自信與才華 。整首詩結構精巧,意境清幽,動靜結合並從多方面勾畫出金山寺獨特的風貌與神韻。

孫魴

五代時南昌人,字伯魚。性聰明好學,唐末鄭谷避亂宜春,魴從之遊,盡得其詩歌體法。吳時文士駢集,魴與沈彬、李建勳爲詩社,有《題金山寺》詩,一時以爲絕唱。南唐李昪召見,授宗正郎。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