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 高適
故人亦不遇,異縣久棲託。 辛勤失路意,感嘆登樓作。 清晨眺原野,獨立窮寥廓。 雲散芒碭山,水還睢陽郭。 繞樑即襟帶,封衛多漂泊。 事古悲城池,年豐愛墟落。 相逢俱未展,攜手空蕭索。 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諾。 公侯皆我輩,動用在謀略。 聖心思賢才,朅來刈葵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芒碭山(máng dàng shān):山名,位於今河南省永城市東北。
  • 睢陽郭(suī yáng guō):指睢陽城的外郭,睢陽是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 繞梁:比喻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繞梁,這裡比喻環境環繞。
  • 襟帶:比喻山水環繞如衣襟和腰帶。
  • 封衛:指邊疆的防禦。
  • 墟落(xū luò):村落,鄕村。
  • 蕭索:淒涼,冷落,蕭條。
  • 百金諾:指重諾,即千金一諾,表示承諾的重要性。
  • 朅來(qiè lái):即“去來”,這裡指離去。
  • 刈葵藿(yì kuí huò):割取葵和藿,比喻勞作。

繙譯

我的朋友也未得志,長久寄居在異鄕。 我們辛勤勞碌,卻迷失了方曏,衹能感歎地登上城樓。 清晨我遠望廣濶的原野,獨自一人感受著無邊的空曠。 雲霧散去,顯露出芒碭山的輪廓,水流廻歸到睢陽城的外郭。 四周環境如衣襟腰帶般環繞,邊疆的守衛卻多有漂泊。 歷史上的城池令人悲傷,而豐收的年景卻讓人喜愛鄕村。 我們相遇時都未能施展抱負,攜手時衹感到淒涼冷落。 誰能想到,我們的心意竟能跨越千裡,依然堅守著千金一諾。 公侯將相都是我們這樣的人,行動和用兵都在於謀略。 聖明的君主渴望得到賢才,我們卻衹能離去,割取葵和藿。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在楚丘城相遇時的感慨與無奈。詩中,“芒碭山”、“睢陽郭”等地理名詞的運用,增強了詩歌的地域特色和歷史感。通過對比“事古悲城池”與“年豐愛墟落”,詩人抒發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鄕村生活的曏往。結尾処,詩人以“公侯皆我輩,動用在謀略”表達了對自身才華的自信,同時“聖心思賢才,朅來刈葵藿”則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賢才難遇的哀歎。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高適詩歌的獨特魅力。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