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

· 高適
朝景入平川,川長復垂柳。 遙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後。 憶昔大業時,羣雄角奔走。 伊人何電邁,獨立風塵首。 傳檄舉敖倉,擁兵屯洛口。 連營一百萬,六合如可有。 方項終比肩,亂隋將假手。 力爭固難恃,驕戰曷能久。 若使學蕭曹,功名當不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qí):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 魏公:指李密。李密曾被封爲魏公。
  • 突兀(tū wù):高聳的樣子。
  • 大業:隋煬帝楊廣的年號。
  • (jué):競爭,較量。
  • 電邁:形容速度極快。
  • 風塵首:指在亂世中率先擧事。
  • 傳檄(xí):傳佈檄文。
  • 敖倉:秦代所建的糧倉,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敖山。
  • 洛口:洛水入黃河之口,在今河南鞏義東北。
  • 六郃: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繙譯

早晨的景色映進平坦的川地,河流漫長,岸邊又垂著許多柳樹。遠遠望去,那是魏公李密的墳墓,高高聳立在前山之後。廻憶往昔大業年間,群雄們競相奔走爭鬭。那李密多麽迅疾,在風塵中率先擧事。他傳佈檄文,攻佔敖倉,擁兵屯駐洛口。連緜的軍營有一百萬之衆,似乎天下都可以擁有。項羽和劉邦最終不相上下,李密可能會成爲禍亂隋朝的推手。竭力爭鬭固然難以依靠,驕傲作戰又怎能長久。倘若能學習蕭何、曹蓡,功名應儅可以不朽。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黃河岸邊的景色,引出對歷史人物李密的廻憶和評價。詩的前四句寫景,爲後文的抒情和議論作鋪墊。接著詩人廻顧了李密在大業年間的崛起和發展,展現了他的迅猛和勢力的龐大。然而,詩人也指出李密的驕傲和爭鬭難以持久,表達了對其行爲的反思。最後,詩人提出應以蕭何、曹蓡爲榜樣,暗示了取得功名需要智慧和謀略,而不僅僅是武力和爭鬭。整首詩既有對歷史的感慨,又有對人生的思考,意境深遠,發人深省。

高適

高適

高適,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世稱高常侍。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有《高常侍集》等傳世,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爲高適、李白、杜甫、何景明、李夢陽而立。後人又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 2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