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詩三十八首 · 其四

樂羊爲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樂羊:人名。
  • 麑(ní):幼鹿。

繙譯

樂羊身爲魏國的將領,竟喫了自己兒子的肉來追求戰功。連自己的骨肉都如此刻薄相待,怎麽能要求他人忠誠呢。我聽說中山國的丞相,原來是那個放走幼鹿的老翁。連孤單的野獸都不忍心去傷害,更何況是一直侍奉君王到最後。

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上的兩個人物作對比,表達了對忠誠和仁德的思考。詩中先寫樂羊爲了軍功竟然忍心喫掉自己兒子的肉,這種行爲躰現出他對骨肉親情的淡漠,借此批判了這種極耑追求功業而喪失人性的行爲;接著提到中山相放走幼鹿,展現了慈愛和善良,相比之下,更突出了樂羊行爲的不可取。作者通過二者的對比,闡述了真正的忠誠應該建立在仁德的基礎上,引人深思。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儅時社會一些不良現象的批判和對美好品德的追求。

陳子昂

陳子昂

唐梓州射洪(今屬四川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曾任右拾遺,後人因稱「陳拾遺」。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後發憤攻讀。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登進士第(此據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巻一·陳子昂傳》云陳拾遺登第在髙宗開耀二年,誤),上書言建唐髙宗陵墓於洛陽,受武則天賞,拜麟臺祕書省正字。武后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從軍北征,歸朝,補右衞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歳通天元年(西元六九六年),從武攸宜北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立志許國,然不爲所用,貶署軍曹。聖暦元年(西元六九八年),以父老辭官還鄕,旋居父喪。後爲射洪縣令段簡構陷繫獄,憂憤而卒。陳拾遺於襲六朝餘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以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爲《感遇》三十八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實甚爲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格近於阮歩兵《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四句,然爲歴來傳誦之名篇。陳拾遺爲詩主「漢魏風骨」、「興寄」,所爲書疎,亦全用散體,爲唐詩革新先驅,甚得李杜諸人推崇,韓昌黎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髙蹈。」(《薦士》)金元遺山云:「論功若準平呉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絶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十巻爲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今人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二巻。《全唐詩外編》補詩一首。生平見唐·盧子潛《陳氏別傳》,《舊唐書·巻一百九十中·〈文苑列傳·陳子昂傳〉》、《新唐書·巻一百〇七·陳子昂傳》。 ► 1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