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城門

· 高啓
登城望神州,風塵暗淮楚。 江山帶睥睨,烽火接樓櫓。 併吞何時休,百骨易寸土。 向來禾黍地,雨露長榛莽。 不見征戰場,那知邊人苦。 馬驚西風笳,鳥散落日鼓。 嗚嗚城下水,流恨自今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神州:指中國。
  • 風塵:比喻戰亂。
  • 淮楚:指淮河流域和楚地,泛指中原地區。
  • 睥睨(pì nì):城牆上的小牆,也稱女牆。
  • 樓櫓:古代戰爭中用於觀察敵情的木製高臺。
  • 併吞:指戰爭中的吞併行爲。
  • 禾黍:指莊稼。
  • 榛莽(zhēn mǎng):指雜草叢生。
  • :古代的一種樂器,常用於軍中。
  • :戰鼓。

翻譯

登上城門遠望中原大地,只見風塵滾滾,戰亂籠罩着淮河與楚地。江山之間,城牆上的小牆與烽火臺相連,烽火與樓櫓相接。吞併戰爭何時才能停止,百人的屍骨才能換來一寸土地。往日曾是莊稼地的地方,如今卻被雨水滋潤着雜草叢生。不見戰場的痕跡,怎能知道邊疆人民的苦難。西風吹過,馬兒驚慌,笳聲響起,鳥兒在落日下四散,鼓聲震天。城下的河水嗚嗚流淌,承載着自古至今的恨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詩人高啓登上城門遠望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風塵暗淮楚」一句,即以風塵暗喻戰亂,形象地表達了中原地區的動盪不安。通過對城牆、烽火、樓櫓的描寫,詩人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無休止的吞併。後文通過對禾黍地變爲榛莽的描寫,反映了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結尾處,通過馬驚、鳥散、水流恨等意象,傳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深切憎惡和對邊疆人民苦難的同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