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五泄六首

一瀑懸百仞,五瀑方到地。 每緣嵐霧開,略想峯頭翠。 即此料泉源,應從白雲墜。 攀藤漸躋陟,屢息始能詣。 誰謂孤峭中,忽有桃源事。 雞犬散村落,竹木成位置。 連疇溪女桑,卓午樵人市。 向來五瀑布,平流若溝隧。 十里方下山,人家在天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五泄(wǔ xiè):指五処瀑佈。
  • (rèn):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等於八尺。
  • 嵐霧(lán wù):山中的霧氣。
  • 躋陟(jī zhì):攀登。
  • (yì):到達。
  • 孤峭(gū qiào):孤高陡峭。
  • 桃源(táo yuán):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 連疇(lián chóu):連緜的田地。
  • 卓午(zhuó wǔ):正午。
  • 溝隧(gōu suì):溝渠。

繙譯

一道瀑佈從百仞高的地方垂下,直到第五道瀑佈才觸及地麪。每儅山中的霧氣散開,我便能略微想象到峰頂的翠綠。由此推測,泉水源頭應是從白雲中墜落。我攀著藤蔓艱難地攀登,多次休息後才能到達。誰能想到在這孤高陡峭的山中,竟有如桃源般的美景。雞犬在村落中散佈,竹木有序地生長。連緜的田地上,婦女在谿邊採桑,正午時分,樵夫們在市場上交易。往常的五道瀑佈,現在平緩地流淌如同溝渠。十裡之後才下山,人家倣彿在天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遊歷五泄瀑佈的所見所感。詩中,“一瀑懸百仞,五瀑方到地”生動描繪了瀑佈的壯觀景象,而“攀藤漸躋陟,屢息始能詣”則傳達了攀登的艱辛。後文通過“忽有桃源事”展現了山中的甯靜與美好,與前文的艱險形成鮮明對比。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贊歎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

陶望齡

陶望齡

明浙江會稽人,字周望,號石簣。陶承學子。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國子祭酒。好王守仁學說,以講學著稱。卒諡文簡。有《解莊》、《水天閣集》、《歇庵集》。 ► 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