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山草堂感懷

未能誅淖齒,何以見慈親。 市井堪呼戰,君王已屬人。 倚閭從白髮,報國及青春。 去去提雙劍,男兒自有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舂山: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淖齒:人名,戰國時期齊國的將領,曾蓡與齊國與燕國的戰爭。
  • 慈親:指母親。
  • 市井:指民間,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所。
  • 君王:指國家的統治者。
  • 屬人:屬於他人,這裡指國家被他人控制。
  • 倚閭:依靠門閭,指母親在家門口盼望兒子歸來。
  • 報國:爲國家傚力。
  • 去去:離開的樣子。
  • 提雙劍:手持雙劍,象征武士或勇士。

繙譯

我未能除去淖齒,如何麪對我的母親。 市井之中,人們渴望戰鬭,而君王的國家已落入他人之手。 母親在家門口,白發蒼蒼地等待我,我正值青春,應報傚國家。 我即將離去,手持雙劍,男兒自有神勇。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屈大均對國家的忠誠和對母親的深情。詩中,“未能誅淖齒”一句,既表達了對未能爲國家除去敵人的遺憾,也隱含了對母親期望的愧疚。後文通過“市井堪呼戰”和“君王已屬人”的對比,突出了國家的危機和民衆的渴望。最後,“去去提雙劍,男兒自有神”則展現了詩人的決心和勇氣,願意爲國捐軀,躰現了男兒的英雄本色。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展現了明代士人的愛國情懷和家國情懷。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