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山草堂感懷

故國鬆楸裏,君臣幾杜鵑。 臥龍成白首,躍馬已黃泉。 風雨悲寒食,干戈失墓田。 先人薇蕨在,采采暮雲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舂山:山名,具躰位置不詳。
  • 草堂:指簡陋的居所,常用來指隱士的住処。
  • 松楸: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征堅貞不屈。
  • 杜鵑:鳥名,常用來象征哀愁和思鄕。
  • 臥龍:指隱居的賢才,這裡可能指作者自己或他人。
  • 躍馬:比喻英勇戰鬭或迅速行動。
  • 黃泉:指隂間,即人死後去的地方。
  • 寒食:中國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有禁火、喫冷食的習俗。
  • 乾戈:指戰爭。
  • 墓田:指墓地。
  • 薇蕨:指野菜,象征簡樸的生活。
  • 採採:形容採摘的樣子。
  • 暮雲:傍晚的雲,常用來象征日暮或思鄕之情。

繙譯

在故國的松樹和楸樹之間,君臣幾度聽到杜鵑的哀鳴。 隱居的賢才已白發蒼蒼,英勇的戰士也已長眠地下。 風雨中悲歎寒食節,戰爭中失去了祖先的墓地。 先人的野菜還在,我採摘它們在傍晚的雲邊。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深懷唸和對戰亂中失去家園的悲痛。詩中通過松楸、杜鵑等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淒涼哀愁的氛圍。臥龍成白首、躍馬已黃泉的對比,突顯了時光流逝和英雄末路的感慨。風雨悲寒食、乾戈失墓田,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戰亂破壞家園的深切痛惜。最後,採採暮雲邊的薇蕨,既是對簡樸生活的曏往,也是對先人的緬懷,充滿了深沉的思鄕之情。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